揚。

曹操雖有雄才大略,但兵力相比略顯單薄。

蘇然心中憂慮,他決定再次前往曹營獻計。

他向曹操提議,可聯合劉備共同對抗袁紹,一來劉備素有賢名,二來劉備對袁紹也有所忌憚,必願意合作。

曹操權衡利弊後,採納了蘇然的建議,派人前去聯絡劉備。

一場大戰即將拉開帷幕。

劉備收到曹操的邀請後,欣然應允。

他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若曹操敗於袁紹之手,下一個目標便是自己。

於是劉備整頓兵馬,往曹操陣營而來。

蘇然得知劉備前來,便向曹操進言,可以先讓劉備軍打頭陣試探袁紹軍情。

曹操有些猶豫,畢竟劉備也是一方諸侯,如此安排恐生嫌隙。

但蘇然分析道,劉備既已決心聯盟,必定不會拒絕這一安排,而且此舉可顯示出曹操對他的信任,讓他更加盡心作戰。

曹操最終聽從了蘇然的話。

劉備領命之後,毫無怨言,率領部眾向著袁紹大軍進發。

袁紹見劉備前來,以為有機可乘,下令顏良出擊。

劉備軍奮力抵抗,雖處於下風,但成功摸清了袁紹軍的一些戰術特點,並將情報傳遞給曹操。

曹操據此調整戰略,準備迎接袁紹的全面進攻,而蘇然則在後方積極籌備糧草物資,確保這場大戰能夠順利進行下去。

曹操與袁紹的大軍終於正面交鋒。

戰場上喊殺聲震天,雙方將士奮勇拼殺。

曹操依據劉備傳來的情報,巧妙地指揮軍隊應對袁紹的攻擊。

李典負責押運糧草,一路小心翼翼。

然而,袁紹軍中謀士許攸察覺到曹操糧草運輸的重要性,派輕騎偷襲。

蘇然早有防備,他暗中佈置了一支伏兵。

當袁紹的輕騎來襲時,伏兵殺出,將來敵打得落花流水。

曹操這邊士氣大振,逐漸扭轉戰局。

袁紹見狀,親自督戰,欲挽回頹勢。

曹操則身先士卒,激勵將士們勇往直前。

戰鬥進入白熱化階段,雙方死傷無數。

關鍵時刻,曹操採用奇襲之計,派兵繞道袁紹側翼發動猛攻。

袁紹軍大亂,顏良、文丑在亂軍中被殺。

袁紹大敗,帶著殘兵敗將狼狽逃竄。

此役過後,曹操論功行賞。

蘇然因多次獻計有功,被委以重任。

李典因保障糧草得力,得到曹操嘉獎。

劉備也因參與此戰,鞏固了與曹操的聯盟關係,三國鼎立之勢初現雛形。

李典在安民屯兵後,深知此地雖暫時安寧,但局勢依然動盪。

一日,探馬來報,說是附近常有流寇騷擾百姓。

李典聽聞,決定出兵剿滅。

他帶領麾下士兵,仔細勘察周邊地形,發現一處山谷極為可疑。

於是設下埋伏,引流寇深入。

流寇不知是計,大搖大擺而來。

待其全部進入山谷,李典一聲令下,伏兵盡出。

流寇驚慌失措,倉促應戰。

但李典計程車兵訓練有素,很快就將流寇打得七零八落。

少數流寇跪地求饒,李典本欲嚴懲,但想到戰亂之下民不聊生才致使這些人淪為流寇,便心生憐憫。

他挑選其中強壯者編入自己軍中,其餘人則警告一番後放走。

此事傳揚開來,百姓對李典更加敬重,紛紛送來糧食衣物。

李典推辭不過,只取少許,餘下皆分給貧苦之人。

此後,安民之地越發安定繁榮,成為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