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歲那年,孔子聽說有個叫師襄的人彈琴彈得特別好,他就跑去學琴了。您說這孔子,學啥像啥,彈琴這事兒,估計也是手到擒來。

到了三十一歲,齊國的齊景公派使者來請孔子,孔子二話不說,收拾收拾就去了齊國。您猜怎麼著?齊國有個一隻腳的鳥,飛到朝堂上,張開翅膀蹦躂。齊侯就好奇了,問孔子這是咋回事。孔子一看,說:“這鳥叫商羊,是水的預兆。以前小孩子屈著腳,抖著肩膀跳,還唱著:‘天要下大雨,商羊來跳舞。’看來要有大水災了。”嘿,您還別說,沒過多久,真就下起了大雨,水都溢位來了。齊景公一聽,感嘆道:“聖人的話,果然是有根據的。”

三十二歲那年,齊景公想給孔子封個地兒,叫廩邱,讓他養老。孔子一聽,連忙擺手說:“不行不行,我聽說君子得有功勞才受賞。我現在就說說話,還沒幹啥事兒呢,就先給我地兒,這不是太不瞭解我了嗎?”

到了三十四歲,孔子跟南宮敬叔說:“我聽說周朝有個叫老聃的,古今通吃,禮樂、道德啥的,他都懂,我得去拜他為師。”南宮敬叔一聽,覺得這事兒好,就跟魯君說了。魯君一聽,也覺得這是好事兒,就賜了車馬侍從,讓孔子和南宮敬叔一起去周朝找老聃學禮。見了老聃,孔子就虛心請教。老聃一看,這孔子挺上道兒,就說:“你說的那個人啊,骨頭都朽了,就剩話兒了。不過,君子嘛,得時則駕,不得時就蓬累而行。我聽說,好商人深藏不露,君子呢,德行高尚,看著卻跟傻子似的。那些聰明過頭、愛議論人的,容易惹禍上身;博學善辯、志向遠大的,也容易招災。做兒子的,別光顧著自己;做臣子的,也別光想著自己。多想想自己哪兒做得不對,道就不遠了。”孔子一聽,連忙點頭:“是是是,我受教了。”

學完了禮,孔子又去找萇弘問樂。他跑到明堂一看,哎喲喂,四門牆上都是堯、舜、桀、紂的畫像,還有周公抱著成王,背對著屏風朝見諸侯的圖。孔子就跟身邊的人說:“明鏡能照出人形,歷史能告訴我們現在該咋做。當君主的,不想著怎麼保持安穩,卻忽視可能遇到的危險,這就像往後退卻還想追上前面的人一樣,豈不是糊塗蛋嗎?”

接著,孔子又跑到后稷的廟裡,看見三個金人,嘴都被封上了,背上還刻著字:“這是古人提醒我們要慎言啊!記住了,別多說話,多說話容易壞事;別多管閒事,多管閒事容易惹禍。安樂的時候要警惕,別做後悔的事兒。別覺得沒啥大不了的,禍根子可能就這麼埋下了。別覺得沒啥危害的,說不定危害大著呢。別覺得自己懂得多,神仙可都在看著呢。小火不滅,可能就成了大火;細流不堵,可能就成了江河;小事兒不斷,可能就成了大麻煩。小刺不拔,可能就得找斧子了。真能小心謹慎,那就是福氣的根兒。嘴啊,可能就是禍門的鑰匙。強硬的人,容易死得早;好勝的人,容易遇到對手。強盜恨主人,百姓怨君王。君子知道天下不能爭強好勝,所以就甘居人下;知道眾人不能搶先,所以就落在後面。溫和恭敬、謹慎有德,讓人家羨慕你。保持謙卑,沒人能超過你。人家都去爭那個,我就守著這個;人家都迷惑了,我就不動。藏著我的智慧,不炫耀我的本事。我雖然地位高,但沒人能害我。江海雖然處在下游,卻能容納百川,就是因為它低啊。”

孔子啊,他老人家有個信條,那就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就是老天爺不偏不向,但總是眷顧那些做好事的人。他常常跟弟子們唸叨:“小子們記住了,這話實在,說到心坎兒裡去了。”

從周朝學成歸來,孔子在魯國的地位那是越來越高了,弟子也越來越多,從四面八方趕來求學的,據說有三千人呢!這可真是桃李滿天下啊。

三十五歲那年,魯國的昭公因為內亂跑了出去,孔子也趁機去了齊國,住在招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