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之後,武王還想著“咱得給老年人搞點福利啊”,於是他搞了養老院,興建學校,還創作了一首歌叫《大武》,讓大家跟著節奏舞起來!沒想到這大王突然病了。這周公旦一看,著急啊!趕緊搭了個祭壇,跪在那兒一邊拜一邊說:“太王、王季、文王啊,保佑我哥吧!我願意用自己的命換他一條命!”說得那是眼淚嘩嘩的。這事兒都被史官記下來了,還專門鎖進了金滕匱裡。結果你還別說,第二天,武王還真好了!

但是好景不長,五年後,武王駕崩了,享年九十三歲,壽終正寢。

接下來,武王的兒子登場了。武王晚年娶了姜太公的閨女呂望的女兒,叫邑姜,特別有聖德,生了個兒子叫誦。武王一去世,這小誦可才十三歲啊!這時候周公旦就出來當大管家了,開始攝政,一邊替武王管著國家,一邊教小誦怎麼當國王。不過,武王的幾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心裡可不痛快了,竟然在全國造謠,說周公旦想對小國王不利。你說這事兒傳得還真邪乎,連小國王都開始懷疑起周公了!周公一看,唉,這可不行啊,乾脆主動辭職,搬去東邊隱居了。

周公住在東邊還憂心忡忡的,尤其是那個武庚,怕是要造反。於是他寫了一首《鴟鴞》詩,拿來送給小國王,言外之意就是:“別再懷疑我了,我是你親舅舅啊!”果不其然,後來全國大災害,雷電風暴,莊稼倒了一地,大樹都被颳倒了,百姓們嚇得夠嗆。小國王這下慌了,翻開金滕匱,看到周公當年為了救武王差點獻命,感動得熱淚盈眶!趕緊出城把周公請了回來。

這周公一回來,啥事都解決了!風也停了,莊稼又直挺挺地長起來了。於是畢公和召公趕緊組織人把倒了的大樹扶起來,大家的日子又過得美滋滋的。這一整年豐收得不得了。

不過,好事兒剛剛結束,壞事兒來了——武庚還真叛變了!聯合了管叔、蔡叔、霍叔,還有淮夷、徐戎等各路諸侯,搞起了大動亂。這下週公可坐不住了,直接寫了《大誥》,宣佈天子詔令,帶著大軍把武庚、管叔全都平定了。蔡叔被流放,霍叔直接降成了平民,周公這才把東邊的局勢安定下來。還封了微子於宋,傳承殷商的禮樂,讓他當客人,而不做臣子。

這小國王長大了,能親自處理政事了。周公這才把政權交回去。不過即使交權之後,周公和一眾重臣還是一直輔佐在旁。周公站在前面,姜太公站在左邊,召公站在右邊,史官站在後邊。你看這陣仗,簡直是滴水不漏,沒給小國王犯錯的機會,國家治理得那叫一個順當。

後來,成王把都城遷到了郟鄏,也就是洛邑,覺得這地方四通八達,進貢的路程都差不多,還把成周作為東都,把殷商的頑固派們全遷過去,讓周公一塊管理。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後駕崩了,兒子康王繼位。

到了成康時代,那可真叫太平盛世啊!老百姓都老實得不得了,四十多年刑法都不用了,這國泰民安的景象讓人不禁感慨:這才叫盛世!

不過好景不長,昭王一上位,天下的好日子就漸漸走下坡路了。這段歷史啊,真是讓人既唏噓又感慨——就說這運氣吧,國王該大治的時候治好了,該衰落的時候也攔不住!

接著是周穆王,這哥們可牛了,聽說他得了一匹“八駿馬”,這馬不是一般的快,跟開外掛似的,日行千里,晚上還能給你唱首《千里之外》。這不,穆王一高興,拉著他的御用車手造父就開始周遊世界。可別說,周遊世界也沒那麼簡單,走著走著,碰上了個徐戎作亂。哎呀,不得了,徐戎還聯合了九夷,直接就把周王朝給懟到了黃河邊上。穆王一看,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這還了得!趕緊叫東方的諸侯“徐子”出來頂頂,畢竟這個徐子挺有名氣,做人有“仁義”,走路也帶風。

徐子一出場,還捧著個硃紅的弓箭,自稱“偃王”。咱這諸侯們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