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和歐陽澈二人,召集太學學生,來到南京應天府,皇宮宮門之外,一起跪倒在宮門前,陳東和歐陽澈手持奏章,祈求皇上的召見。

早有當值太監,稟報了皇上趙構。趙構知道陳東是當朝知名學士,又是學生公認的領袖,如有怠慢,必然引起天下讀書人的不滿,傳揚出去,影響自己的聲譽,於是正要傳旨召見,這時黃潛善和汪伯彥趕緊上前跪倒勸諫。

黃潛善和汪伯彥兩人都是進士出身,黃潛善倚仗祖上蔭功,早早入朝為官,汪伯彥則是因為《河北邊防十策》,切合帝意,被皇上召見,任命為龍圖閣學士,知相州(今河南安陽)。同年十月,金兵攻陷真定(今河北正定),宋欽宗下詔遷真定帥府於相州,由汪伯彥統領。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11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奉命出使金軍大營,到達磁州(今河北磁縣)。當時到處都是金國的騎兵,曾有數百名騎兵到磁州城下,追蹤趙構的行蹤。汪伯彥馬上用帛書請趙構回相州,並親自揹著裝弓箭的袋子,和他的部下在黃河邊迎接趙構,趙構大為感動,當即許諾,以後見到皇上,一定首先推薦你做京兆尹。”

康王趙構當年在金兵大營,憑藉自己三箭轉乾坤,逃出金兵大營,又是汪伯彥率領部下接應康王趙構,與時任真定府大元帥的黃潛善回紇,幾經輾轉,來到南京應天府。康王趙構能夠順利登上皇帝寶座,都離不開黃潛善和汪伯彥二人的籌劃排程,所以趙構將其二人視作最可靠的心腹。

新皇即位之初,為順應民心,召主戰派領袖李綱為右僕射,調黃潛善任同知樞密院事兼御營使。黃潛善心存不滿,事事與李綱對抗。汪伯彥則在同一時期,因為護駕有功,被皇上擢升為同知樞密院事。六月,又升任為知樞密院事。他和黃潛善組成了朝中的主和派,反對抗金,主張議和,因為只有議和,才會更有利於二人在朝中站穩根基,從中徇私舞弊,撈取利益。所以,二人領導的主和派,和李綱的主戰派,勢同水火,難以相容。

兩人正在謀劃如何慫恿皇上罷免丞相李綱,並指使殿中侍御史張浚,羅織罪名詆譭李綱,眼看就要奏效,皇上正為罷免李綱,猶豫不決,關鍵時刻,豈容陳東、歐陽澈的伏闕上奏,壞了大事?於是兩人一起跪倒在皇上面前。

黃潛善俯首啟奏道,“皇上,陳東等人糾集太學學生,聯名上奏,是以關心國事,替君分憂為名,實為受李綱指使,行逼宮皇上之實,皇上乃真命天子,如何能夠受他人脅迫?傳揚出去,皇上如何立威天下,請皇上三思。”

趙構聞言,略加思忖,說道,“陳東乃是兩朝元老,兩次召集學生聯名上書,第一次就誅除六賊,拿下蔡京、童貫等人,立下大功。第二次在開封危難之際,又上書保李綱官復原職,再立功勳,陳東在我朝讀書人眼中,地位舉足輕重,可謂深孚眾望,如果朕將其拒之門外,天下讀書人如何看待朕?你二人還是快快起身,隨朕宮門外去見陳東等人。”

兩人見皇上心意已決,汪伯彥趕緊跪倒說道,“皇上萬萬不可如此,即便皇上執意要見他們,又何必親自去宮門之外?再說那麼多學生聚集,忠奸難辨,良莠不齊,萬一有惡人對皇上不利,那可如何是好?既然他們都奉陳東、歐陽澈為首,莫不如就召他們兩人進宮覲見。”

趙構聽了,說道,“那倒也好,反正都是一樣,就傳朕旨意,宣陳東、歐陽澈偏殿覲見吧。對了,你們二人,稍作迴避。”

陳東和歐陽澈得到皇上的召見,十分高興,兩人手捧奏摺,進入皇上的宮殿,見皇上趙構,身穿龍袍,端坐在龍椅之上,正等待他們的到來,陳東和歐陽澈急忙緊走兩步,跪倒叩拜。

皇上和顏悅色的說道,“陳先生,歐陽先生,兩位率領太學學生,宮門外集結見朕,所為何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