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所以免費的東西,都在暗中標記好了價碼(第1/2頁)
章節報錯
徭役之苦,十倍於賦稅?
此番言論一出,朱棣與夏原吉對視一眼,眼中皆是不信。
陳羽將二人的表情盡收眼底,想了想問道:
“老朱,老夏,不知在你們眼中,何為徭役?”
朱棣頓了頓,理直氣壯地說道:
“徭役自然就是朝廷人手不足,然後徵集天下百姓一同建設大明。百姓們修築城池、疏通河道、建造宮殿,這些就是徭役。”
“此乃國家運轉之需,為了讓大明江山更加穩固,而實施的一種辦法。”
這時,站在一旁的夏原吉也不在沉默,出言附和道:
“此言極是。”
“徭役之苦,十倍於賦稅這種說法不妥,徭役看似是百姓負擔,實則是為了長遠的福祉。”
“透過徭役,各地的基礎設施得以完善,交通便利,水利通暢,農事便有了保障,商業也能繁榮發展。”
陳羽聽著老朱與老夏脫離實際的發言感到詫異,但是想著兩位商賈從來沒有參加過徭役,又感覺都在情理之中。
典型的何不食肉糜!
永樂初期朝廷為了獲取更多的資金用於國家事務,預設商賈透過繳納一定的錢財代替服徭役的情況。
陳羽沉吟片刻之後,淡淡的說道:
“老朱,如果徭役真的像你說的這麼好,那麼也不會成為壓垮大秦的最後一根稻草!秦朝男子從17歲就要開始服役了。剛才說的修路、修水利以及修宮殿這事兒,一去就是一兩年的時間。”
“從古至今,男性一直都是耕田的主力,家裡的男人都去服徭役,一走一兩年,那麼家裡只剩下女人、小孩和老人,家中的妻女會不會遭遇旁人的欺辱暫且不論,光是這一兩年的收成必然會出現問題。”
“收成不好,那麼和賦稅就沒辦法交上去。你能去跟朝廷講我今年收成不好,然後交不上稅嗎?定然不行!因為歷朝在這方面的律法非常嚴苛,根本不會給你討價還價的餘地。”
“所以擺在百姓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幹、要麼死!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了華夏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天下紛紛響應,揭竿而起,奮六世之餘烈的大秦,就這樣二世而亡。”
陳勝、劉邦的起義,都與徭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先看陳勝,秦二世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就在這徵發之列,還被任命為屯長。
那時候徭役制度嚴苛,百姓們苦不堪言。
陳勝在服徭役途中喊出: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意思是說服徭役去了是死,不去也是死,既然如此,乾脆反了吧!
這句話的殺傷力,可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多了。
因為百姓最樸素的願望就是活著,可是秦朝連苟活的機會都不給百姓。於是無數被徭役壓迫的百姓紛紛響應,反秦的浪潮就此掀起。
再瞧劉邦,他擔任泗水亭長時,奉命押送刑徒去驪山服役,可是一路上隊伍中的人都不願意服徭役,不斷有人逃跑。
劉邦眼看交不了差,索性在芒碭山落草為寇,趕上了陳勝掀起的反秦浪潮,這才有了後來的漢高祖。
…
朱棣與夏原吉二人聽後沉默了,陳羽所講述的問題雖然不好聽,不過說的確是事實。
農民賴以生存的方式就是土地,而徭役則是讓他們遠離了土地,而且還……沒有工錢!
在陳羽這一番話中,他們不得不承認:
徭役之苦,十倍於賦稅!
歷朝歷代為了防止土地兼併問題,都會頒佈相應的措施,但對於徭役幾乎沒有人提出意見。
只因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