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對於百姓來說,皇帝拿走的多了,那麼自己剩下的就少了。

如果實在少到日子都過不下去,那麼只能揭竿而起。

朱元璋一直以來對元廷如此痛恨的原因,就是因為元朝統治者的苛捐雜稅,餓死了朱元璋父母。

朱棣想起了靖難之後的印鈔,與頒佈了一系列可以讓自己擴大功績的舉措,皺起了眉頭。

陳羽說完之後,見老朱與老夏聽的認真,拿起桌子上的茶杯,給自己倒上一杯茶之後,繼續說道:

“賦稅從古到今都具有強制性,透過天下需求的名義向百姓強制徵收。”

“始皇帝與漢武帝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麼多的事情,主要就是因為有非常高的賦稅來支撐。”

“如今大明永樂一朝的賦稅與當時秦漢兩朝賦稅相近,大致分為三部分:田稅、人頭稅和徭役。”

“我們可以觀秦漢兩朝,來對稅收進行改革。”

陳羽說完之後,淺淺抿了一口茶,隨後繼續說道:

“田稅與人頭稅一起組成了賦稅。秦朝的田稅是‘泰半之賦’,百姓將收穫物的三分之二左右上繳國家作為田稅。”

“也就是說如果你今年田裡產了300斤水稻,那麼200斤都是要上交的,只留100斤糧食給自己,那能夠吃嗎?不,剩下的這100斤,你基本上也別想留住,你要拿去賣錢,然後繳納人頭稅的。”

“人頭稅在秦朝稱之為口賦。每個家庭一年要交660錢的人頭稅,而這660錢相當於上千斤的糧食了。按照這個賦稅的總量,你看你家裡要是沒有幾十畝良田,基本上只能揭竿而起了。”

“所以天下百姓接納了六國貴族的口號,暴秦人人得而誅之!”

“漢武帝時期的田稅與人頭稅同樣非常重,之所以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那是因為當時徵收大量賦稅的的同時,因為戰爭人口銳減。之前說過王朝週期土地問題,人少,地自然就多了起來,所以沒有發生秦朝末年揭竿而起的現象。”

陳羽結合著以上的言論,問道:

“收取人頭稅時,有錢人算一個人,沒錢人也一個人。所以不管有錢沒錢,人頭稅交的一樣多,這樣的稅收制度真的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