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羽道:“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的硬性條件只有兩個,富國與強兵!而恰好商鞅變法就可以完美的完善這兩個問題。”

朱棣點了點頭,對這句話他很認可。

富國和強軍,於國家、民族而言,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富”是“強”的前提基礎,能讓一個國家“站”起來;

“強”是“富”的根本保證,能讓一個國家真正“挺”起來。

縱觀歷史,不難得出兩個結論:

一是落後就要捱打;

二是富而不強的國家同樣捱打。

只有實現富國強軍,既富且強,才能確保一個國家的真正意義上強大。

陳羽繼續說道:“而在這個時期,無論是富國還是強兵,都離不開‘土地’二字。”

“商鞅此人確實是一個大才,魏國得不到重用之後進入秦朝為相,在戰國那個時期,禮樂崩壞,社會動盪,要想讓大秦由積弱積貧到富有,根基便是開墾土地,“使谷粟充盈”。”

“在此基礎上商鞅廢除了商周時期的井田制,井田制是將土地分為九塊,如同一個“井”字,土地歸屬國家,百姓們只有權耕種。”

“井田制限制過多,不能滿足商鞅所設想的‘富國之道’。於是,商鞅推出了授田制,農民被授予了土地,繳納賦稅,經過變法和改革,土地實現了私有化。”

“在這樣的變革之下,秦國領土之上,隨處可見一家一戶之中,百姓們男耕女織,臉上洋溢著幸福。”

“農耕經濟是國家的主體經濟,國家賦稅主要靠土地支撐,在這種情況下大秦的國庫自然充盈起來,後期國庫裡面的糧倉加起來比六國都要多。”

古時候的百姓要求其實不高,只需要有一塊地種種,不至於餓死就行。

但是這個要求卻很難實現。

因為就連朱元璋就是家中土地,全部被當地地主買走。

全家成了地主家的田傭。

飯都吃不飽,最終導致全家餓死。

這才有了後面的洪武帝。

這也是後來洪武帝對貪官汙吏極其痛恨的原因。

也深知官吏貪汙橫行對朝廷統治的危害。

朱元璋曾告誡百官:我坐上這個位置之前,見到州縣官吏多不愛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凡民疾苦,視之漠然,我心裡恨透了,如今要嚴立法禁,官吏凡是貪汙蠹害百姓的,嚴懲不恕。

洪武帝即位後,採取嚴厲的措施懲治貪汙官員。

最殘酷的一個刑罰是“剝皮”。

朱棣靜靜的聽著。

不要說秦朝了,就是明朝財政的大部分稅收,都是要靠田地來完成。

陳羽繼續說道:“富國的問題解決了,那麼接下來就是要強軍了。”

“強軍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讓百姓願意打仗,想要打仗,並且有著足夠的鬥志和勇氣去打仗,只有這樣才能打勝仗。”

“但誰不想過著平淡安穩的生活?”

朱棣說道:“那還不簡單,只要給到將士足夠的獎賞足矣。”

他之所以能打贏靖難,最主要的就是給身邊的將領許諾了種種好處。

只有讓手下的人看到利益,他們才會拼盡全力的打仗。

因為他們不僅僅是為了朱棣,而是為了他們自己。

陳羽點了點頭:“不錯,所以商鞅實施了‘軍功制’,再次對大秦內部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

“‘軍功制’改革的爵位我們暫且不談,只說土地方面的事情。”

“在‘軍功制’下,大秦將當時秦貴族的土地全部收回,按照在打仗過程中將士所獲軍功,重新進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