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並沒有兌現當初‘世子多病,汝當勉之’的話,還是讓嫡長子朱高熾坐上了太子之位。

朱棣心中有愧。

他將削藩的隱患告訴老二,其實有一份獨屬於做父親的私心。

因為朱高熾登基,漢王就是藩王。

朱高煦要是有什麼要求與條件,都可以趁此機會提出來。

朱棣會盡全力彌補這個註定與皇位無緣的二兒子,然後在此基礎上也會對三兒子多一些補償。

可從朱高煦提出的策略來看,老二這小子顯然還是沒認清楚身份。

完全是站在皇帝的角度來處理這個問題,而且還是一個昏君的角度。

暴力削藩,必定會留下千古罵名。

朱棣要是做了,恐怕史書上會將他描繪的比殘暴的紂王還要不堪。

要是借兒子之手來處理這個問題,那連暴君都不是了,都不配做人。

可無論如何,他坐在了這個位置上,絕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大明的國運有損。

“爹,做皇帝……真的不容易。”

朱棣長嘆一聲,看著大殿內懸掛的太祖朱元璋畫像輕聲自語道。

“皇上,兒臣無能,目前還沒有想出辦法。”

門口出現一道身影,三百多斤的體重壓著兩隻小短腿,快步走了進來之後,立馬誠惶誠恐的跪在地上。

朱棣看了一眼連走路都費勁的朱高熾,更加喜歡漢王了。

但是沒辦法,皇位這個東西不是喜歡誰,就可以誰做皇帝。

想爭太子,必須朝中得有支援你的人。

想當年李世民的天策府可是人才濟濟,無論打仗的人還是治國的人,可以說一抓一大把。

而目前朝中一大半以上的文官,可以說都受過太子的恩惠,同時也受過漢王的誣陷與排擠。

朱棣衡量太子歸屬當然不可能輕信‘好生孫’幾個字,而是要看他治國的能力。

大明的仗,朱棣自認會替後世兒孫打完。

而接下來的皇帝,則需要一個下馬治國。

朱棣試著將政務交給漢王管理。

一塌糊塗。

所以現在朱棣明面上對老二喜歡,其實這些都是為了打磨朱高熾。

給老大適當壓力,不要讓他因坐上太子而放鬆。

朱棣並沒有理會跪在一旁的朱高熾,而是看起了姚廣孝的奏章。

第一:

大明宗室登基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

光是計算親王與郡王第八代的宗室俸祿,就會壓垮大明財政。

那乾脆取消這個制度。

但又擔心藩王動刀兵,那麼只需要承諾好目前藩王的三代即可。

甚至可以按照之前策略,多拿出些賞賜來換取藩王兵權。

三代之後,大明直接不承擔藩王的俸祿即可。

那個時候將近百年之後,期間產生的宗室俸祿,在大明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而且保障目前藩王百年之內的利益,宗室三代也獲得了好處實打實的好處。

百年之後,宗室就讓他們散養。

宗室供養的爛攤子,朝廷不管了。

朱棣感覺非常不錯,供養宗室百年,朝廷也算仁至義盡了。

而且自己立下祖訓,將供養宗室百年之後的隱患告誡百官,相信朝中御史也會閉嘴。

朱棣點了點頭,滿意的繼續往下看去。

第二:

燕王之所以‘清君側’成功,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與十幾個藩王情感深厚,獲得了大明藩王助力。

所以,為避免各地藩王暗地勾結,應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