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書房。

朱棣正在批閱著奏疏,面色平靜。

“爹,您找我?”

太子朱高熾接受朱棣召見後,急匆匆的趕來了御書房,站在門口試探性的說話後,想要探探朱棣的口風。

朱棣頭也不抬的開口道:

“朕原本想要登基之後做出一番功績,就像唐太宗那樣,想讓後世之人不要將目光都放在靖難上,哪怕朕到了地下遇到你爺爺,朕也好用這些去堵住他的嘴,如今遇到了陳羽,朕覺得超越唐宗漢武兩位千古一帝,指日可待。”

“可是在朕建立工業之際,外部沒有亂起來,反倒內部先不安穩了。近日來,民間流言四起,直指朕耗費國力民生!”

“太子爺,你對此怎麼看?”

朱高熾微微愣了一下神,身寬體胖的他挪動著肥胖的身軀,小心翼翼的走了進去,恭恭敬敬的站在朱棣跟前。

像是一個等待老師訓話的大胖學生。

我怎麼看?

您老一上臺就立志要建立一番功績,隨後對內大搞建設;對外誓要為後世兒孫打下五十年的太平。

國內外所有事情同時進行,必然透支國力民生。

所以,民間說的這些很中肯!

但是中肯歸中肯,如果讓別有用心之人拿此事做文章,那麼就是挑釁皇權。

而這一次民間的訊息,朱高熾也瞭解一二。

畢竟大部分到朱棣這裡的奏疏,他也看過。

憑藉著經驗,一眼就看出這件事是有人在背後,有組織的推波助瀾。

透過靖難上位的朱棣,對於名聲一事極其敏感,尤其是如今民間更是充斥著大量暗諷永樂帝的童謠。

而這一次如此迅猛原因,其實是士紳階級與永樂帝之間的博弈。

如果民間認同了這個觀點,那也就意味著皇帝與百姓離心離德,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王朝的統治很危險。

因為建文,並沒有死!

建文舊部也在暗中時刻等待著反補的機會。

等到永樂帝真正失去民心的那一天,建文估計就該重新登場了。

這就是士紳階級的手段,與和皇帝談判的籌碼。

朱高熾以為,這一次士紳階級的動作,無非就是對永樂帝公然反對祖制下西洋的示威。

他想了想,說道:

“兒以為爹您做事光明正大,無需懼怕這些流言蜚語,但無懼是一回事,也應當考慮民間來自百姓的聲音。”

“靖難之後的民生還沒有恢復過來,不如趁著這個機會,施恩於天下,減免賦稅,這些謠言自然不攻自破!”

朱棣好像就等著朱高熾主動提出減免賦稅的說法似的,他旋即笑了笑說道:

“減免賦稅?跟你身後那一幫傢伙,謝縉、楊世奇、楊榮等文臣想法很一致啊!”

旋即,

朱棣拿出了一份奏疏,扔在了桌案上,冷冷的說道:

“河南前不久剛鬧了水患,好在賑災策略已經發布,事情圓滿解決。可就在朕出宮回來之後,你猜怎麼著,朕看到了浙江地帶也爆發水患的奏疏。”

“根據錦衣衛探查,水患並不嚴重,可你那一幫太子府屬官,竟然聯合一眾文官上奏疏,讓朕減免蘇、松、嘉、湖賦稅!”

朱高熾聽著這番話,感覺渾身一冷,肩頭縮了縮,雙眸之中滿是不可置信的問道:

“爹,這……這,不可能吧!”

蘇、松、嘉、湖乃是朝廷稅收重地。

蘇州府在洪武年間開始,就是賦稅極重之地;蘇州府一個府的秋糧達二百七十四萬六千餘石,其中官田稅糧眾多,佔整個大明稅收的十分之一。

松江府的棉紡織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