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朱棣將‘升等世襲制度’說出,並又接連針對宗室供養制度,提出了相對應的三大法寶:

‘競爭上崗’,‘績效獎勵’,‘末尾淘汰’。

夏原吉人直接傻眼了。

這些辦法實在是太好了。

透過宗室成員的晉升,決定他們能夠從大明領取多少俸祿。

對於有才能的宗室成員,領取朝廷俸祿自然多些,無用的則會被淘汰。

而且這種晉升制度,不受朝廷制衡。

全憑皇帝一人決定。

避免了後世藩王坐大的局面。

比先前讓朝廷平白無故在養百萬頭‘豬’,好太多了。

夏原吉突然眼睛一亮,他腦子癢癢的,突然想出另一條衍生計策。

這麼好的方法,誰說只能對宗室成員使用?

對於朝廷官員,同樣也可以實施啊!

夏原吉腦海中將‘競爭上崗’,‘績效獎勵’,‘末尾淘汰’三大法寶如何運用到朝廷中,腦海中已經有了一個雛形。

到時候,在戶部獨立出一個降本增效的部門。

在年底的時候,根據全國財政收入,對朝廷上下管用政績進行評估。

排名前列的官員,當然要發放紅包獎勵。

這樣一來,官員的積極性保底能上升一大截。

夏原吉迫不及待的問道:

“陛下,不知道大明的第二個隱患該如何解決?”

朱棣看著夏原吉眼中滿滿的求知慾,淡淡的說道:

“第二個辦法其實很好解決,那就是開海禁,下西洋!”

“以大明為中心,用大明船隊為半徑,向全世界畫圓,進行海上貿易,開啟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

聽見朱棣這樣稱呼下西洋,夏原吉大感意外。

這豈不是說海洋上可以進行西域絲綢之路那樣的貿易,要知道夏原吉自從在朱棣手下做事以來,大明支出的每一筆錢,都是他一筆一筆經過了數次計算之後摳出來的。

這樣的苦日子,他過得實在是太久了。

他之所以沒有反對朱棣北伐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希望朱棣能夠打通西域的絲綢之路。

給大明多一條增收來源。

不對……

夏原吉冷靜下來之後,疑惑的問道:

“陛下為何就一定篤定下西洋是能夠賺錢的貿易?”

夏原吉的質疑也不是沒有根據。

大明海外放眼望去,皆是蠻夷。

又或者海外諸國在大明眼裡都是渣渣!

洪武帝期間,國外使團來訪,每一次都帶著貨物與大量貢品跑來明朝叫賣拿錢。

雖然也會對明朝的商品,進行購買。

可是最終結算下來,大明每一次都處於虧損。

畢竟,

在洪武帝眼中,大明讓利給小國,相當於皇帝的恩賜。

可行。

但是那些使團得寸進尺,再加上後來明朝海上有很多大明敵對的勢力殘餘。

洪武帝乾脆就實施了海禁。

而朱棣再次提出海上貿易,不得不讓夏原吉感到警惕。

朱棣手指敲了敲桌面,然後淡淡的說道:

“朕也不確定這一次下西洋能不能賺錢,但是朕知道如果不下西洋,那麼三百年之後,華夏將會再次遭遇元朝末年一樣的大劫難。”

話落,

夏原吉彷彿隔著時空,看到了百年之後的大明末年。

昔日大明的繁華如過眼雲煙。

只剩殘垣斷壁的城鎮,衣衫襤褸的百姓,許多人因飢餓倒斃街頭,孩子們餓得哇哇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