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南瘴(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南瘴仿若一處被塵世遺忘的角落,是他們窮盡一生也不會涉足的神秘之地。即便是那些常年奔波於各地的商隊,以及仗劍天涯,四海為家的雲遊俠客,都對南瘴望而卻步,彷彿這裡隱藏著某種不可言說的恐懼。
究竟是誰率先踏上南瘴這片土地,又是誰最早將那漫天瀰漫、仿若輕紗的霧氣稱作瘴氣,這些已然淹沒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之中,無人能確切知曉。唯一可以篤定的是,南瘴地處大魏的南部邊境,這裡將軍坐鎮,也缺少來自朝廷的關懷與庇佑。
從高高在上的魏王,到各級地方官僚,對南瘴的管控極為鬆散。這種鬆散的管理方式,於南瘴百姓而言,可謂利弊參半。好處是,每年需繳納的賦稅少得可憐,百姓們無需承受過重的經濟負擔,壞處則是,一旦南瘴遭遇天災,諸如洪水氾濫、旱災肆虐,或是人禍,像盜匪橫行、疫病蔓延,官府卻無人問津,任由南瘴自生自滅。也正因如此,南瘴之地時常有佔山為王的盜匪出沒,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肆意妄為,官府卻選擇視而不見,任其逍遙。
總的來說,官府對待南瘴之地的態度便是,在南瘴的地界內,無論發生怎樣的混亂與紛爭,皆可聽之任之。可一旦有人踏出南瘴,踏入大魏其他州郡的土地,那就必須嚴格遵循魏國的律法,循規蹈矩,不得有絲毫僭越。
我曾聽家中長輩們談及,在以前的老魏王執政時期,南瘴之地的居民稱作“瘴民”。這些瘴民若想離開南瘴,前往其他州郡謀求新的生活,就需要繳納一筆數額巨大的錢財,這筆錢被稱作“贖身金”。在當時的觀念裡,這代表著向神明獻上真金白銀,以此來換取一個正常居民的身份,擺脫“瘴民”這個低人一等的標籤。
如今,新的魏王登上王位,上臺後便取消了這項“贖身金”政策。然而,多年來積累的隔閡豈是一朝一夕能夠消除的?南瘴與其餘州郡之間的鴻溝早已深深紮根,“瘴民”這個稱呼也早已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使得南瘴之地彷彿天生就低人一等,被整個大魏社會邊緣化。
家中長輩們都誇讚,現任大王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深知南瘴的混亂與落後,特地派遣了一大批官吏奔赴南瘴,在這裡設立州郡縣,加強對南瘴的管理。在這些官吏的努力下,往日裡那些猖獗一時、佔山為王的盜匪少了一多半,南瘴的治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只是,南瘴依舊沒有將軍坐鎮。或許是因為當下天下正處於亂世,魏國自身也面臨著諸多內憂外患,自顧不暇,根本抽不出人手來處理南瘴這個歷史遺留已久的難題。畢竟,若要徹底解決南瘴的問題,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得耗費漫長的時間,而最終換來的,或許僅僅是瘴民們的些許支援,在高官看來,這似乎是一樁得不償失的買賣。
況且,在這漫長的百年時光裡,瘴民們早已習慣了被稱作瘴民,習慣了在南瘴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平淡度日。他們安於現狀,只求能夠安穩地度過一生,從不奢望能夠改變什麼,也不會輕易惹是生非,打破這看似平靜的生活。
每當夜深人靜,我躺在床上,思緒總會不由自主地飄遠。南瘴的未來究竟會走向何方呢?而我,作為南瘴的一員,我的未來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這些問題如同沉重的枷鎖,緊緊地束縛著我的內心,讓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每次當我沉浸在這些思考中時,老爹總會毫不留情地打斷我。他看著我手中那些所謂的雜書,眉頭緊皺,怒目圓睜,然後一巴掌朝我揮來,大聲呵斥道,“讀這些有什麼用?還不如趕緊下地去幹點農活,多種點糧食,才是實實在在的事兒。你也知道,這滿天的不過是霧氣,又不是什麼瘴氣,咱瘴民心裡都清楚,這對身體沒啥害處,犯不著像外面那些人一樣,整天戴著面紗躲在室內。”
我一邊靈活地躲閃著老爹的巴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