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的運動變化才創造出這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因此世界萬物都帶有這五種原素的內在氣質。而五行之間以相生相剋關係又影響著由它們構成的事物的總的氣質。五行的相生相剋是指五行的一種對另一種是促進的就是相生,是約束的就是相剋。相生關係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鄒衍又把陰陽五行的理論推及到人類社會。他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變化同自然界一樣,也受土、木、金、火、水五種物質元素支配。他把五行各賦予德的屬性,由五行而為五德,由五行相勝而為五德終始,創立了“五德終始”學說,認為各個朝代皆有其所屬的“五德”之中的一德決定著各朝代的興衰,以此證明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消亡是有規律的,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轉移的次序進行迴圈的。比如,虞(舜)為土德,夏(啟)為木德,商(湯)為金德,周為火德。夏朝代替了虞舜,是木德勝土德;商朝代替了夏朝,是金德勝木德;周朝代替了商代,是火德勝金德。照此類推,代替火德的必然是水德,水德朝代出現以後,又要被土德代替,社會的變化就是如此迴圈復始。他的這一理論深合戰國時期各國統治者的口味,成為戰國七雄展開兼併戰爭、奪取統一政權的理論工具。

,!

可見,鄒衍不是為談天而談天的,他是以談天為手段,以服務於當時的政治需要。建立於陰陽五行基礎上的“五德終始”說才是他學說的核心所在。鄒衍的這種學說為齊湣王稱東帝,燕昭王稱北帝奠定了理論基礎,因而受到他們的禮遇和重用是不難理解的。這種學說後來被秦始皇接了去,為他的稱帝及其統治服務。五德終始說認為人類社會是在不斷變化的,自有其合理性。但是,他又把這種發展變化以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來解釋,把歷史說成是迴圈與重演,因此就陷入了機械論。

鄒衍還有一個重要學說,即大九州說。鄒衍以前的學者想像全世界是一塊大陸,四圍是海,海盡處與天相接;當時的中國(包括七雄和若干小國)幾乎就是這大陸的全部;這大陸相傳曾經夏禹劃分為九州。鄒衍卻以為這只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罷了。中國名叫赤縣神州。在中國之外,如赤縣神州的還有九個,這也是所謂的大九州,大九州各有小海環繞著,各洲的人民及獸禽都不能互相交通,像一個獨立的區域,這便是大九州之說。

鄒衍提出的大九州說也是有他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目的的。隨著戰國時期天文、地理科學,尤其是航海事業的發展,大大開闊了鄒衍的視野,於是他根據自己瞭解的地理知識,由小推大,由近及遠,創立了大九州地理說。以“天地之弘”的新觀念、新思想,向那種“中國即天下”的傳統觀念展開了歷史性的批判。雖然大九州的地理說是鄒衍的猜測推想,但這一思想對啟迪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還是大有裨益的。

就其鄒衍的認識方法來說,他這種“以小推大,以近推遠”的認知方法,顯然不同於那種毫無根據的臆測、迷信,不同於那種沒有分析的猜測和玄想。他的基本思想是根據已知事實推論出來的。這種構建在實證方法和邏輯方法基礎上的哲學理論,在認識方法上也有進步之處。

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不僅在當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極大的興趣,而且形成了頗有影響的陰陽五行學派。

鄒衍的學說和陰陽五行學派,對後世的思想界產生了重大影響。比如稷下黃老學派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曾吸收了陰陽五行說中的許多觀點。《呂氏春秋》許多文章中的論證也是採用了“以小推大,以今推古”的認知方法。明清之際的著名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夫之,也是以“以今推古”的方法為指導,透過對尚處在落後社會的少數民族生活的實地考察,得出了人類社會是由野蠻不斷進化、發展到文明的精彩論斷。可以說,鄒衍的“以今推古”的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