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渾身是膽趙子龍(第4/5頁)
章節報錯
念趙雲曾經的仁德,率領部落勇士前來相助。
趙雲大喜,士氣大振。
兩軍合力之下,魏軍陣腳大亂。
最終,趙雲成功擊退魏軍,保衛了漢中。
經此一役,趙雲威名遠揚,蜀漢軍民對他更是崇敬有加。
而趙雲也繼續輔佐諸葛亮治理蜀漢,在他心中,復興漢室的火焰從未熄滅,他堅信只要不懈努力,終有一天能實現理想。
再後來,孫權派人索要荊州,劉備左右為難。
趙雲站出說道:“主公,荊州乃我等根基,不可輕易讓出,但東吳不可得罪,可許以他物暫作安撫。”
劉備深以為然,採納趙雲建議。
趙雲憑藉智慧一次次化解危機,他的名字傳遍三國大地,成為忠義與勇猛雙全的名將典範,跟隨劉備朝著興復漢室的目標不斷前行。
劉備攻佔益州後,將士們多有驕縱,紛紛搶佔田宅。
趙雲見狀,心中憂慮。
一日,他面見劉備,開口便引霍去病之事:
“主公可知霍驃騎,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如今益州初定,民心未穩,若將士皆佔田宅,恐失民心。
主公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當學霍去病,還田宅於百姓,如此則民心歸附,大業可期。”
劉備聞之,沉思良久,嘆曰:“子龍所言極是,朕險些誤了大事。”
遂下令,凡所侵佔田宅者,盡皆退還百姓。
百姓得知,無不歡呼雀躍,對劉備感恩戴德,對趙雲亦是敬重有加。
此後,劉備勢力愈發穩固,錢糧兵員皆得補充。
曹操聞知此事,對劉備忌憚更深,而孫權也不敢小覷劉備一方。
趙雲之名更是威震四方,敵軍聞之喪膽,友軍敬之信之。
他依然忠心耿耿追隨劉備,時刻準備迎接下一場挑戰,向著興復漢室的偉大理想堅定邁進。
趙雲進諫道:
“主公,二將軍與三將軍遇害,此乃東吳不義之舉。
但當下曹丕虎視眈眈,其篡漢之心昭然若揭,國賊乃是曹魏。
此時伐吳,兩敗俱傷之下只會讓曹魏得利。”
劉備紅著眼眶,咬牙切齒道:
“子龍,吾與關張二人桃園結義,誓同生死,今二人死難,吾怎能不報此仇?”
趙雲抱拳跪地:
“主公聖明,昔日聯吳抗曹方得赤壁大勝,成鼎足之勢。
如今伐吳,必破壞聯盟,此非明智之舉。
且東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即便得勝亦損耗巨大。
主公心懷天下,應以大局為重,先討曹魏,待中原平定,東吳自會歸降。”
一旁諸葛亮亦上前勸說:
“主公,子龍之言甚是有理,望主公三思。”
劉備握緊拳頭,來回踱步,心中滿是糾結痛苦。
許久,長嘆了一聲:
“罷了,罷了,就依子龍與軍師之言。只是吾兄仇不得報,實在於心不甘。”
趙雲忙道:“主公大義,臣等必竭力輔佐主公早日興復漢室,則二位將軍泉下有知亦欣慰矣。”
若:劉備聽了趙雲的話後,逐漸收整心情,重新規劃戰略。
他令趙雲訓練新兵,加強軍備力量。
趙雲領命而去,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精心操練士卒,士兵們在他的帶領下士氣高昂。
不久,曹丕聽聞劉備放棄伐吳,反而厲兵秣馬欲攻打曹魏,便派遣大將徐晃前來試探。
徐晃率大軍壓境之時,劉備軍中人心惶惶,唯有趙雲鎮定自若。
他率領騎兵出營迎戰,於陣前單槍匹馬衝向敵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