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地理且胸懷遠大志向,遂將其招攬至自己麾下。

回到洛陽,司馬昭的威望更上一層高樓,但他依舊保持低調作風,不事張揚。

不久,宮中傳出皇帝身體每況愈下的驚人訊息。

司馬昭敏銳地察覺到局勢即將發生重大變化,一方面安排人手密切關注皇宮內的一舉一動,另一方面加緊鞏固自身的勢力範圍。

一日,皇帝召司馬昭進宮議事。

司馬昭心中忐忑不安,但仍神色如常地入宮。

皇帝躺在榻上,氣息微弱如絲,周圍站著數位重臣和皇室宗親。

皇帝提及身後之事,有意試探司馬昭的忠心程度。

司馬昭伏地叩首,言辭懇切真誠,眼中滿是忠誠與堅定,表示願盡心竭力輔佐幼主,力保江山社稷安穩平和。

眾人雖聽他如此言說,但不少人眼中仍透著懷疑之色。

離開皇宮後,司馬昭加快腳步回府。

他深知各方勢力都會在這段時間蠢蠢欲動,一場無形的激烈爭鬥即將拉開帷幕。

他召集郭淮等心腹,精心制定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巧妙策略。

此時的司馬昭猶如置身於風暴中心,稍有不慎便會功虧一簣。

但他憑藉多年積累的智慧和謀略,冷靜應對即將到來的風雲變幻。

司馬昭剛部署完應對策略,皇宮便傳來皇帝駕崩的驚天噩耗。

幼帝登基,朝堂上下暗潮洶湧,波動不息。

司馬昭按兵不動,冷靜地靜觀其變。

部分皇室宗親聯合幾位重臣,企圖架空幼帝,掌控朝政大權。

司馬昭知曉這既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他一邊暗中聯絡支援自己的力量,一邊收集那些妄圖專政者的罪證。

一日,司馬昭帶著確鑿證據面見太后,陳述其中利弊,請求太后出面主持公道。

太后權衡再三,同意讓司馬昭處理此事。

司馬昭立刻派兵圍困那些人的府邸,將他們一舉拿下。

此事過後,司馬昭名聲大振,威望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高度。

但他並沒有趁勢篡權奪位,而是盡心盡力輔佐幼帝,改革朝政存在的種種弊端,減輕百姓賦稅壓力。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魏國日益繁榮昌盛,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而司馬昭始終沒忘記司馬家的宏偉大業,他在背後默默佈局,逐步清除所有阻礙司馬家掌權的頑固勢力,靜候合適的時機來臨,那時他將真正實現司馬家君臨天下的偉大夢想。

隨著司馬昭威望日盛,他國開始有所警惕防備。

蜀國姜維聽聞司馬昭的種種事蹟,深感不安,認為若任由司馬昭繼續發展壯大下去,蜀漢必將危在旦夕。

姜維遂上書劉禪,提議再次北伐,趁司馬昭尚未完全掌握大權之際打亂魏國內部的穩定局勢。

劉禪應允,姜維領大軍出征。

訊息傳至洛陽,司馬昭早有預料準備。

他任命鄧艾為主帥,鍾會為副帥前去迎戰。

鄧艾熟知姜維戰術,採用堅守不出的策略,姜維久攻不下。

而鍾會則建議分兵偷襲蜀軍後路。

姜維腹背受敵,損失慘重,只能無奈退兵。

司馬昭藉此契機,進一步擴大自身影響力。

他在軍中大力提拔親信,牢牢把控軍權。

同時,他在民間推行仁政,百姓無不感恩戴德。

然而,司馬家內部卻出現嚴重分歧。

司馬昭之弟司馬亮不甘屈居兄長之下,暗中勾結反對司馬昭的勢力。

司馬昭察覺後,痛心疾首,但為了司馬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