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公開宣揚,唯有朱元璋與方孝孺知曉真相。

朝堂之上,朱元璋新編的“自衛反擊”之說贏得一片喝彩。

“代王英勇!”

“代王英明,女真挑釁在先,咎由自取!”

官員們紛紛附和,認為朱桂之舉合情合理。

至於為何女真不直取朝鮮或遼東,而是繞道草原侵擾大同,已無人深究。

朱元璋的“自衛反擊”論斷,讓歷史的筆觸記錄下了斡朵憐部落侵犯大明,終遭代王滅族的一幕。

這支未來本該顯赫的部落,就這樣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更因朱桂斬殺了努爾哈赤的先祖猛哥帖木兒,統一女真的努爾哈赤,其出現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群臣歡騰,唯獨方孝孺心中五味雜陳。

作為唯一知悉真相者,他卻因朱元璋的定性,無法道出實情,憋屈難耐。

訊息迅速擴散,應天府乃至整個大明,再次為之震動。

朱桂一戰坑殺十四萬,其戰績與手段令人咋舌,周邊國家聞訊,無不收斂鋒芒,不敢輕舉妄動。

大明有此狠人,誰還敢輕易挑釁?

同時,各國商賈與細作將訊息帶回,周邊國家與部落震驚之餘,紛紛下達指令,近期切勿觸怒大明。

朱桂雖滅了斡朵憐及其周邊部落,卻不希望留下權力真空地帶,那隻會引來朝鮮或是草原部落的覬覦。

移民填充的念頭閃過又被否決,此地貧瘠,遷徙只會徒增大同百姓的苦難,難以持久。

若不設防,恐便宜了朝鮮一方。

對於中原而言,朝鮮就像是偏遠的角落。

因此,像斡朵憐部落這樣的地方,儘管中原人不屑一顧,卻正好符合朝鮮王朝人民的接受範圍。

一時間,朱桂為如何處理這片土地而感到苦惱。

既然一時半會兒想不出對策,朱桂便暫且擱置了這個問題。

他返回了大同府,大部分親衛也帶著從斡朵憐部落府庫中搜羅的財物歸來。

朱桂留下了一部分親衛暫時駐紮在斡朵憐部落的廢墟中。

在朱桂出征期間,先前到來的兩位使者,哈馬力丁與鄭道傳,始終伴隨左右。

這段時間裡,他們親眼見證了朱桂親衛隊的驚人實力,無不為之震撼!

“若讓代王的軍隊與帖木兒帝國的軍隊正面交鋒,勝負又將如何?”哈馬力丁心中暗自揣測。

在過去數十年間,東察合臺汗國與帖木兒帝國的戰爭中,起初東察合臺汗國尚能佔據優勢,但隨著時間流逝,逐漸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