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路,已清晰可見。

儘快解決帖木兒國的難題,對朱桂而言輕而易舉。

歐洲發展滯後,而他手握裝備精良的軍隊。

解決此事,易如反掌。

回府後,立即再次召見帖木兒國使者。

得知朱元璋同意,使者喜出望外。

起初他還忐忑不安,怕請求被拒,無顏再留。

畢竟,他深知自己國家地處歐洲,非大明鄰邦。

結果卻令他驚喜。

儘管如此,他並未多想,只顧著高興,未曾深究對方意圖。

以為朱桂不過是想與他們國交好罷了。

“事已定,望您回國後儘快籌備。”

“過幾日,我便會親選兵馬,火速趕往貴國。”

朱桂又言。

使者聞言,連連點頭。

次日,與其他國使者一同離了大明。

接下來數日,朱桂迅速部署。

他清楚,此事宜早不宜遲。

唯有如此,方能讓對方感受到合作的誠意。

一旦達成,後續行動自是水到渠成。

皇宮內,朱元璋亦心繫此事。

而此事暫無人知曉。

另一邊,帖木兒國使者歸國。

他第一時間稟報了國之領袖。

領袖聽聞,喜不自勝,欲賜使者爵位。

他深知,這意味著國家將不再受外侵之苦。

雖說這話聽起來不夠嚴謹,可它確確實實反映了領導人內心的真實想法。

他隨即雷厲風行,著手安排起相關事宜。

“大明國願伸出援手,咱們也得拿出十足的誠意來回應。”領導人目光炯炯,對著座下群臣言道,“往後他們若有求於我們,咱們定要不遺餘力地相助。”

這話一出,大臣們紛紛點頭贊同,個個心知肚明此番合作的重要性。

他們國家自古便是禮儀之邦,援助之事自是義不容辭。

只是何時何地如何援助,目前尚無確切訊息,但他們已開始未雨綢繆。

“此事大家都有所耳聞,務必在最短時間內籌備周全。”領導人繼續說道,“我已向父皇稟報並獲准實施。”

另一邊,朱桂將此訊息傳達下去,而皇宮之內,朱元璋已召集所有文武百官。.

既已承諾援助,行動必須迅速。

文武百官聽聞此訊,皆是驚訝不已,不解朱元璋為何會答應援助遠在歐洲的國家,畢竟他們對那片土地一無所知,更不清楚那裡是否藏龍臥虎。

面對疑惑,朱桂主動站了出來:“各位請放寬心,關於歐洲的情形,我已有了大致的瞭解。據我所知,多數歐洲國家的發展水平不及我國,況且我們還有火槍在手,無需過分憂慮。”

朱桂的話語落下,群臣面面相覷,心中對這未知的合作是好是壞難以定奪。

或許情報有誤,歐洲的實力遠超他們的想象,這樣的顧慮不無道理。

見眾人半信半疑,朱桂當即立下保證:

“身為十三皇子,我在此向各位保證,此事萬無一失,請大家相信我,定能給大家一個滿意的交代。”

朱桂的承諾讓殿內一時靜默,無人質疑他的權威,畢竟他是大明最具影響力的藩王,且此事已得朱元璋首肯。

即便有人心存不滿,也無法改變大局。.

接下來,便是儘快給予對方答覆。

半月之後,一切準備就緒,朱桂率領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啟程。

對於一個發展落後於大明的歐洲,似乎派如此多的軍隊顯得多餘,更何況,軍中還配備了一支火力強大的火槍隊。

得益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