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少,是否作者改變了初衷?

關於這點,回答時首先要問,大家心中好的藝術小說到底是什麼樣?我認為藝術鏡頭與劇情相互配合,彼此能夠配合無間,這樣才是好的作品。如果通篇都是床戲,那似乎很難說上一聲好。

但床戲的比例太高,一般劇情的進展就受到拖延,一般來說,我維持著一本書有兩場床戲的比例,可是有時候如果要趕劇情,那麼這個比例就會受到壓縮,像第二集就是這樣的情形。

想寫好一部藝術小說的想法仍然沒改變,所以對讀者的疑慮,我只能這樣回答:每個作者寫作的風格與節奏不同,有時候,別單單看一集,連續看五集,然後再來回想閱讀的感覺,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看來還不錯。

從南蠻篇開始,就不時有讀者期望魔苓、邪蓮、星玫這三個女角色再登場。

依照目前的計劃,邪蓮會於第五集開始的東海篇登場,星玫的戲份與登場時間不確定,但肯定東海篇之內沒有她,也就是第十集之前都不會登場;至於魔苓,阿里布達全書完結之前應該會登場……應該是吧。

沒有能夠照讀者們的期望來,這點或許要說聲抱歉吧,包括這一集裡頭主角與月櫻的發展,大概足夠讓許多讀者氣得丟開書不看了,這點雖然無奈,但也是我在前年就訂下的目標,如今付諸實現,我覺得這點比什麼都重要。

寫作的感覺,應該是可以天馬行空,不受拘束的,但是市場與讀者的壓力,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規範,然後變成了一種限制,讓人不敢去碰那條界線裡的東西,因為一旦碰了,讀者會摔書,作品會賣到仆街,老闆會要作者回家吃自己。

可是這樣子發展的結果呢?大家都不能去碰那個紅線另一側的東西,然後都安安穩穩地走在同一條道路上,時間久了以後,所有的作品都“規格化”了,不管翻看多少作品、多少不同的背景,感覺都像一樣的故事。

天啊,寫作不是在賣罐頭啊……

女角色一定不能被別的男人碰、男主角一定要天下無敵、男主角不邪惡就不好看……這些公式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武俠小說之所以沒落,就是因為劇情公式化啊。

支撐作品的情感不會只有一種,我想寫光明的燦爛,也想寫黑暗的深邃。如果只有單一顏色,畫是不能成畫的,作品亦然;太美好的夢,只會讓人提早醒來,做畫如此,寫作如是。

環顧左右,大家都長著一樣的面孔,那種厭煩的感覺,真是會讓人崩潰。

()

我是一個很隨便的創作者,並不覺得接受讀者的意見,或是照讀者的喜好寫作,有什麼不妥,只不過發現市場上一堆“同類”作品,或者發現自己成為別人的“同類”會感覺到胸口很悶,呼吸不順。

也許每個作者心裡都有幾個不同的人格,所以,當我每個月在寫另一部作品(一部在市場上還頗受肯定的普級作品)我的想法是“嗯,這個意見也不錯,就這麼做吧”;而當下筆阿里布達時,我的想法就切換成“為什麼這樣就不行?我就喜歡這樣。”

而呈現這想法的,就是大家所看到的這一集。

不管讀者老爺的評語好與不好,很感謝大家耐心看到這一集。

之前有讀者問我,為什麼每次都要在書後頭解釋一大篇,假如讀者真的要離去,解釋得在多也是沒用。

我的回答是告訴他,在許多年前(六年級的朋友應該記得)臺灣曾經有一個氣勢驚人的漫畫明星,他畫了十本青年棒球漫畫(好像有第十一本吧)在臺灣大熱賣,但最後因為他個人的理由,那十本堆在許多人家中生灰的漫畫,成為了一場無盡等待的夢魘。

但是,那套漫畫每一集的最後幾頁,都解釋並且分析著臺灣的出版生態、市場,教導有心人如何進入市場、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