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三章黃河(第2/2頁)
章節報錯
北十幾公里,就是黃河的地上懸河,其實從鄭州黃河段一直往下走,幾乎都是地上懸河,按照張文傑的推算,未來幾十年肯定有黃河決堤,畢竟他知道黃河在後世走的是山東北邊入渤海,而不是現在這個河道。
而且原本的歷史再過四十年,就要被大炮轟開國門,成為後世那句話:開門,自由貿易。
以張文傑瞭解到的過去每六個多月黃河就要決堤一次,那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也就不可能有精力封堵黃河,到時隨著黃河越發氾濫,遲早有一天徹底崩塌。
四十年時間,每年減少河沙五億鈞,保證黃河安全。
張文傑把首都建造在黃河河畔,就是要徹底將黃河治理好,只有舉國上下才能治理好,畢竟是母親河,還是惠及整個華北平原。
在復興六年開始水患消失,水利設施增加,原有的受黃河水患影響的地方已經不再是持續放血的地方,變成糧食主產區,受到百姓的擁護。
在鄭州至蘭陽縣這一段一百七八十公里的黃河河道,已經開始進行抽沙作業,在易瘀堵河道建造抽沙機器,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每日可抽泥沙一萬鈞,已經建造了三百臺在河岸兩側,也可作為兩側的水利設施。
如果在這一百多公里大力抽取,上游河床下降,下游泥沙就會減少,畢竟將近兩百多公里的河道長時間清淤,河床下降就會使得這一段更深,黃河泥沙經過這一段河道沉積下來,再被抽走,下游的水就會更加清澈,這就是暫時最好的方法,也是最省力的。
張文傑本想讓黃河改道北向,但是考察發現,北邊可供黃河走的河道也要十多年挖掘,而且兩岸百姓以及那些就在黃河河道生活了幾百年的人可不是那麼好遷移的,數十萬百姓也是十分重要的。
還不如現在這樣,三百臺一百匹馬力的蒸汽機,每天耗煤兩千鈞,在這個煤礦全部屬於國家,世界上還有許多地方的煤礦等著他去拿的時候,一年七八十萬鈞的煤不值一提,哪怕一個小煤礦都夠使用幾十上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