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第2/3頁)
章節報錯
今,頗得甄士隱賞識。然而,他的性格中有著強烈的功利心與自私自利的一面。當他得到甄士隱的資助後,能夠不辭而別,直奔京城趕考,可見其對功名利祿的急切追求。在他踏入官場後,更是逐漸顯露出其陰險狡詐、忘恩負義的本質。他為了自己的仕途晉升,不惜攀附權貴,徇私枉法,在處理“葫蘆案”時,明知英蓮是恩人之女,卻為了討好賈家和王家,而將英蓮的命運棄之不顧。
(二)甄士隱資助與賈雨村回報的對比分析
甄士隱對賈雨村可謂是仁至義盡。他不僅在經濟上慷慨資助,助其解決進京趕考的盤纏問題,還在精神上給予其尊重與鼓勵,將賈雨村視為知己好友。然而,賈雨村的回報卻令人心寒。他在飛黃騰達後,再次見到甄士隱時,只是表面上的寒暄應酬,並未真正關心甄士隱一家的遭遇。在處理英蓮案件時,他更是完全違背了道義與良知。從這種對比中可以看出,甄士隱的好心遭遇了賈雨村的冷漠與背叛,這反映出當時社會人際關係的功利性與虛偽性。在封建科舉制度與官場黑暗的大環境下,人們的價值觀被嚴重扭曲,道德與恩情在利益面前往往不堪一擊。甄士隱的遭遇是這種社會病態的一個縮影,也從側面揭示了《紅樓夢》所批判的社會現實的殘酷與無情。
,!
四、甄士隱所對映的社會現實
(一)封建末世的家族興衰
甄士隱一家的命運變遷是封建末世家族興衰的典型寫照。起初,他家境富足,生活安穩,但隨後女兒英蓮被拐賣,家宅遭遇火災,財產毀於一旦,他本人也在經歷了一系列打擊後出家。這一系列變故反映出在封建王朝走向衰落的時期,即使是像甄士隱這樣的小康之家也難以抵禦社會動盪、吏治腐敗等因素帶來的衝擊。家族的命運不再取決於個人的品德與努力,而是被強大的社會洪流所裹挾。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土地兼併、政治黑暗、社會治安混亂等問題日益嚴重,普通家庭隨時可能面臨滅頂之災,甄士隱的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家族命運的無常與脆弱。
(二)科舉制度下的文人百態
甄士隱與賈雨村的交往還對映出科舉制度下文人的不同境遇與心態。賈雨村將科舉視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為了功名利祿不擇手段。他在科舉入仕後,迅速被官場的黑暗風氣所同化,成為一個追逐權勢的官僚。而甄士隱則是對科舉較為淡泊的代表,他更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與內心的寧靜。然而,在當時社會以科舉為尊的價值導向下,甄士隱的這種超脫態度並未得到廣泛認可,他的家庭也未能因他的品德高尚而免受災難。這反映出科舉制度在塑造文人價值觀方面的主導性與侷限性,以及在這種制度下文人面臨的兩難選擇:要麼順應潮流,在科舉的道路上拼搏,甚只不惜犧牲道德底線;要麼堅守自我,卻可能在社會中被邊緣化,遭受各種不幸。
(三)宗教思想與世俗社會的碰撞
甄士隱最終出家的結局,體現了宗教思想與世俗社會的碰撞與交融。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後,他對塵世的功名利祿、悲歡離合有了深刻的感悟,從而選擇遁入空門,尋求精神的解脫。這一選擇反映出當時宗教思想對在世俗社會中遭受苦難的人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成為他們逃離現實困境的一種途徑。然而,甄士隱的出家並非完全是一種消極逃避,也可以看作是他對世俗社會的一種無聲抗議。他透過宗教的方式來表達對當時社會黑暗、人性墮落的不滿與批判,同時也在宗教境界中探尋生命的真諦與人性的救贖。這表明在封建末世,宗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們反思社會、尋求精神寄託的重要資源,與世俗社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五、甄士隱對“假語存,真事隱去”的詮釋
(一)“假語存”在故事中的體現
在《紅樓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