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吏目之死(第2/3頁)
章節報錯
管是為了什麼,我想作為真正的孔孟學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一點大家都該是共同的志願。”王陽明緩緩道。
“但往往事與願違,在現實中,很多事情並不能按照自己想象那樣,在理想與現實中,該如何抉擇呢?”杜聞喜問道。
“按照自己內心的指引去做,自己心裡覺得是對的,那就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不要因為外界因素的干擾改變了自己的本心。”王陽明回道。
“何為本心?”杜聞喜道。
“本心即自己最早最真最純的那顆初心;孟子曾經有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讀書人最重要的是氣節。”王陽明說著把自己的經歷一併說與杜聞喜。
杜聞喜聽了王陽明的講述,望著那山崖下的江水,長久不言。
次日一早,王陽明心想杜聞喜身體不適,又長途跋涉這麼久,應該是還沒起床,也就不去打擾了;走到驛站客堂,只見桌子上有一包袱,就是前幾天王陽明給杜聞喜他們準備乾糧的包袱,王陽明開啟一看,裡面的乾糧一點都沒動,還有那五兩銀子,上面放了一封給自己的信。
,!
王陽明開啟信,只見上面寫道:承蒙先生不棄,照顧老生三人;老生一生坎坷,早年為了考取功名,寒窗幾十載,用光了父母所有的積蓄和家產,中年雖獲功名,因不懂世故在官場也是鬱郁不得志,不僅沒能改變家庭的生活,而且還處處受人排擠,以至於晚年被派到貴州任職,心想此年歲赴夷就任,定然不能再回歸到中土,於是變賣家產舉家而來,未曾想赴任如此艱難重重,昨日聽先生一席話,如醍醐灌頂,但此時老生已無故鄉可回,只能就此了卻殘生。先生提點之恩,來世再報,願先生一切安好,杜聞喜絕筆!
原來杜聞喜到了思州府衙報到後,府衙的樊洪文告訴他要交五十兩銀子給知州方可去赴任,杜聞喜實在拿不出銀子,並把自己的處境和經歷向樊洪文稟報了,樊洪文讓他寫借據,暗示他可以到任後收刮民脂民膏來補上,杜聞喜是幾十年的儒家學子,深受孔孟思想影響,人又老實厚道,從來也沒有做過那些違背良心、坑害百姓的事;可不籤那字,自己就無法上任,自己舉家而來,已經回不去了,無奈之下就簽下了字;一路上杜聞喜亂了方寸,就回到了龍場驛站;當白天聽了王陽明的一席話後,幡然大悟,古人先賢寧願餓死也不能失去了氣節,想想自己昨天簽下的字以及一生的遭遇,就再也沒有勇氣活下去了。
王陽明看了信,暗叫不好,剛要出去尋找,只見一苗民匆匆跑來說道:“先生,有一村民看見這幾天住在驛站的三個中原人從蜈蚣坡上跳下去了。”
王陽明聽了飛奔出去,來到蜈蚣坡下,這蜈蚣坡有十幾丈高;只見這三人面目全非,死狀慘烈。
王陽明心裡一陣惋惜和自責,責怪自己昨天明明發現杜聞喜有些不尋常,也沒有問清緣由給予幫助;如果昨晚自己多問幾句,瞭解清楚緣由,說不定還能阻止悲劇的發生;但王陽明至今也不知杜聞喜為何好好的,突然就會尋短見。王陽明請來當地的村民幫忙,就在坡下挖了三個坑,把他們給埋葬了,供上一隻雞,三碗米飯,一面嘆息,一面留著淚向死者告祭。並寫下了傳頌幾百年的千古奇文瘞旅文:
“嗚呼傷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龍場驛丞餘姚王守仁也。吾與爾皆中土之產,吾不知爾郡邑,爾烏為乎來為茲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鄉,遊宦不逾千里。吾以竄逐而來此,宜也。爾亦何辜乎?聞爾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爾率妻子躬耕可有也。烏為乎以五斗而易爾七尺之軀?又不足,而益以爾子與僕乎?嗚呼傷哉!
爾誠戀茲五斗而來,則宜欣然就道,胡為乎吾昨望見爾容蹙然,蓋不任其憂者?夫衝冒霧露,扳援崖壁,行萬峰之頂,飢渴勞頓,筋骨疲憊,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