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黨果然沒有前途。打著新時代的口號,卻是用著舊時代的手段,如此根基搖擺,自然是難成大業。
黨同伐異沒錯,政治清洗也沒錯,這樣做固然殘忍,卻也純化了部隊思想,凝聚了組織的人心。
可問題在於,工業化時代,最重要的就是利益的商業化分配,這是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石。用**主義不是不可以,但成也**,敗也**,見效快,意味著死得更快。
生產力上去了,知識教育自然有著餘力,民智一開,這思想壓迫就難以持久了。大批受過教育的人得不到重用,必然會導致民亂四起。歷史上唐宋就是如此,明朝也是如此,開科取士,卻總有那些不如意的學子投到了亂黨甚至是外族那裡去,結果就是天下處處烽煙,國器崩壞。
其實鍾泱想到的更多,只是不好和劉浩然一一解說。古代聖賢就曾言:民不可使知之。這話不是單純的愚民之策,而是讀書的人大多都有野心,再生產力極度低下的古代,這會產生致命的動亂。
只有到了生產力開始足以養活更多人的時候,這句話才不再是真理,一切都是資源的分配模式和效率問題。**黨沒有看到這一點,紅門也是一樣。
所謂的平均主義,根本就是腦殘分的配模式。不把資源集中起來使用,不以商業化和科技貢獻來區別人的才能,文明永遠不可能進入黃金時代。
更何況,紅門何曾實現過平均?哪怕是短短的一天?實行**主義的組織,還能實現平均主義?簡直是笑話,最有可能的,就是藉助集體的大義,行那剝奪的實質。這和古代帝王假借天意,剝奪萬民,並無二致,甚至猶有過之。
帝王尚且受道德lun理的制約,而紅門卻是連思想也要禁錮,有門無國,有門性,無人性。這樣的極端激進主義的思想,如果說能拯救一個國家,那麼必定是以毀滅一個文明為代價。
劉浩然雖然對**黨中許多英才志士感到了惋惜,但一個連根本宗旨都是錯誤的組織,裡面即使有再多優秀的人才,也不可能真正的拯救中國。舊時代的分配模式,已經無法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了,這是他們最致命的缺陷。
而離去的姜瑞元和葉宜偉,自然無法得知劉浩然的內心所想。他們還震驚於天宇集團的強大力量之中,南沙民團的訓練模式,武器裝備,甚至是他們只有在列強那裡才聽說過的強勁工業產能。
“瑞元,你真的相信浩然所說的話嗎?”葉宜偉雙眉擰動,顯然是對劉浩然的話語將信將疑。畢竟一個組織有如此強大的實力,不應該像現在這般默默無聞才是。
見對方還有疑惑,姜瑞元卻是愜意地笑了笑:“宜偉,我們為何不信呢?”即使是再夜幕低垂的晚空之下,姜瑞元那閃動著野火的雙眸,也散發著詭異的魅力。他盯著葉宜偉,神情顯得輕鬆而隨和,彷彿一點都不在意剛才的話。
葉宜偉雖然也是一個英武果敢的大將之才,可是再姜瑞元面前,卻也被對方的氣魄所傾倒,分了主從。此時的他,態度甚至有些恭謹:“如果是真的,他為何要告訴我等,而不先與魁首細說?”
比起已經開始昏庸和老朽的孫逸仙,葉宜偉更信服眼前的姜瑞元。正值壯年,目光灼灼,更有著果敢雄渾的意志,以征伐天下為己任,有蛟龍之姿,這才是他願意追隨的英主。相比之下,好詭計暗殺的孫逸仙,未免流於蛇的陰毒,沒有龍的氣魄。
“哈哈,說與不說,結果其實都是一樣。魁首乾綱獨斷,豈是別人能勸說得動的?而和我們說,則是在提前站隊,你還不明白嗎?”
對視著姜瑞元猶若淵潭的深眸,葉宜偉也突然將醒悟過來。的確如此,說與不說,對於孫逸仙所作出的決定根本就難有絲毫改變。至於不在會上提,反而是私底下和姜瑞元細談,這就是政治表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