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不到一秒鐘,後來透過資料計算,第一次切割空間產生的裂縫保留了23微秒。

後面能量加大,保留時間越久。

第七次實驗後,對裝置進行了改進,不再是胡亂能量切割,而是計算空間薄弱點切割。

第八次空間實驗,空間裂縫不是消失,而是被另一種能量湮滅了切割能量,沒有了切割能量,空間也就恢復了。

第九次,繼續加大能量切割,再次觀察到了另一種能量。

第十次收集這種新能量資料為主。

有了足夠的資料,經過計算,這種能量有可能是暗能量。

這種暗能量維持著空間穩定,像是空間的一體兩面,或許這這就是他尋找的異能者的空間力。

只不過異能者不知道而已。

停下實驗,李覓開始研究探測到的空間資料以及暗能量資料,空間資料模型載入了暗能量資料後,空間似乎變得視覺化。

用數學描述出了空間。

看著新的空間資料模型,李覓思索好久才回過神來,“小白,飛船曲率引擎迭代升級,核聚變能量輸出升級,開始打造暗能量抽取裝置,空間切割裝置加強用作武器安裝飛船上,反重力裝置升級,重力產生裝置升級。”

老闆,任務優先順序是?

“正常建造生產就可以,我們還需要時間準備,如果在太陽系內一次性過多抽取暗能量,怕引起空間不穩定,同時也需要研究新的能源了,可控核聚變提供的能量已經不足我們發展。”

李覓每天三五次生物活體實驗用來驗證基因編輯技術,然後就是和小白一起重新構架大型超算。

小白可以多線工作執行,建造了暗能量抽取裝置後,開始用暗能量進行不同材料的合成實驗,因為打造新的飛船,船體材料需要更堅固更耐用的新型材料。

暗能量抽取裝置那麼容易打造,實在是提前有了吸收能量的基因資訊資料。

進行模擬計算,很快就得到了抽取暗能量的裝置建造設計圖。

有了設計圖,李覓基地內的加工裝置精密度工藝,可以說已經加工生產奈米機器了,只不過一直無法解決微觀能量和微觀驅動器問題,還有就是材料問題了,所以也就無法實現奈米機器的應用。

只是,隨著暗能量的出現,未必不能生產奈米機器,也就是傳說中的奈米蟲,可以吞噬各種材料,可以奈米修復等。

李覓掌握的科技似乎越發偏離到基因和空間這一塊,其它基礎科技都沒跟上來,他自己可以快做到運用空間科技了,基因技術更是讓他不再擔憂壽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