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的弟子子產將別人送來的魚,畜養起來,不忍宰殺;隨侯在路上遇到蛇被困而加以救濟;楊寶救護受傷的黃雀。這都是因為古代聖賢們把動物與人同等看待並給與同樣的關懷和愛護,但是他們還不知道這些動物以及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輾轉升沉在六道當中,互相成為怨家親人,以及將來決定成佛等這些義理。

迨至大教東來,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無二之理,大明於世。凡大聖大賢,無不以戒殺放生,為挽殺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樂天年之基址。

等到佛法傳來東土,三世因果,以及眾生、佛、心性,三者平等無二的道理,闡明於世間。凡是大聖大賢之人,沒有不以戒殺放生,作為挽救殺劫來培植福果,止息刀兵而樂享天年的基礎。

古云,欲知世上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又云,欲得世間無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是知戒殺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濟世良謨也。

明朝願雲禪師的戒殺詩中說:“欲知世上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又說:“欲得世間無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所以知道戒殺放生,這是剷除根本源頭的濟世良謀啊!

故陳智者大師,買臨海江滬溪梁六十餘所,亙四百餘里為放生池。請敕立碑,禁止漁捕。有偷捕者,動輒得禍。

所以陳朝智者大師,買浙江臨海市捕魚場所六十多戶,方圓四百多里作為放生池。請陳後主下詔命國子祭酒徐孝克撰寫《天台山修禪寺智領禪師放生碑文》,樹碑立石,禁止漁捕。有偷捕的人稍有動靜就得禍。

直至唐貞觀中,猶然如是。唐肅宗乾元二年,詔天下諸州各立放生池,敕顏真卿撰碑文,並書丹。有云我皇舉天下以為池,罄 (q in g) 域中而蒙福,承陀羅尼加持之力,竭煩惱海生死之津。揆 (ku i) 之前古,曾何彷彿。

一直到了唐朝貞觀年中,情形還是如此。唐肅宗幹元二年,下詔天下各州各自建立放生池,敕命顏真卿撰寫《天下放生池碑銘》的碑文,並且用紅筆寫在碑上加以鑿刻。碑文中說:“我皇,舉天下以為池,罄域中而蒙福,承陀羅尼加持之力,竭煩惱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彷彿。”

宋真宗天禧元年,詔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亦宋之放生池也。明蓮池大師立放生池於上方長壽二處。其戒殺放生文,流通天下。迄今三百餘年以來,景仰高風,慈濟物類之緇素通人,何可勝數。

宋真宗天禧元年,詔告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就是宋朝的放生池啊!明朝的蓮池大師建立放生池在杭州的上方寺、長壽庵二個地方。大師的《戒殺放生文》,流通天下。到現在三百多年以來,景仰大師高超風範,慈濟水陸眾生的僧俗通達之人,說也說不完啊!

或曰,鰥 (gu ān ) 寡孤獨,貧窮患難,所在皆有。何不周濟,而乃汲汲於不相關涉之異類。其緩急輕重,不亦倒置乎哉。

有人說:貧苦無依,種種困苦的人,到處都是。為何不去賙濟他們,而急於解救不相關涉的畜生類。這當中的緩急輕重,不是倒置了嗎?

答曰,子未知如來教人戒殺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雖異,佛性原同。彼以惡業淪於異類,我以善業幸得人身。若不加憫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盡,彼罪或畢,難免從頭償還,充彼口腹。

回答說:您未能知道如來教人戒殺放生的所以然啊!人與動物雖然不同,但是佛性是相同的。它們因為惡業而淪落成為異類,我因為善業幸運得到人身。如果不加以憫恤,恣情任意去吃。一旦我的福報享盡,它的罪業報盡,難免要從頭償還,來充它們的口腹。

須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殺業所感。若無殺業,縱身遇賊寇,當起善心,不加誅戮。又況瘟疫水火諸災橫事,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