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蓆者之法則以為模範。何顛倒一至於此。

想要發揮《楞嚴經》、《大乘起信論》的奧妙,為何不取法於釋迦如來與馬鳴菩薩,以及歷代古德註疏的經論,卻反過來要以我寫的論文作為模範。這就如同:儒家學者想要發揮堯、舜、禹、湯、周武王、孔子、孟子代代相傳的學問,不以《四書》、《五經》、《十三經》作為模範,而以樵夫的歌聲、牧童的唱曲作為模範;織布師想要織出迴文古錦,不取織錦人的法則以為模範,而取編蘆蓆人的法則以為模範。你為何顛倒到如此地步。

雖然,人之相交,唯貴各盡其分量而已。昔有童子捧沙供佛,佛即歡喜納受。以沙乃童子力所能辦,其供之之誠,與供無上珍饈妙味,等無有異。今以( 光) 所易辦之沙,供之座下。固知無用,聊將其誠。倘亦用以塗地,庶可滅我罪垢,長我福田。因將七題一串穿來,儱侗論之,以塞其責。

雖然說與人交往,貴在盡其所能的力量。過去有童子捧沙供佛,佛即歡喜納受。因為沙是童子力量所能辦到的,他供養的誠心,與供養無上珍饈妙味,平等沒有差異。現在以我所容易備辦到的沙,來供養座下您。雖然知道沒什麼用,姑且就供養一片誠心吧。就像用沙來塗地,或許可以滅除我的罪垢,增長我的福田。因此將七個題目一起串起來,籠統討論,來勉強作答。

論曰,執心在內在外在中間等,乃凡夫之情見也。執心定不在內在外在中間等,亦凡夫之情見也。非直指見性是心非眼,即末顯本,指波即水之真智也。何也。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一一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也。若有在有不在,則非如來藏妙真如性,不周遍矣。以如來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故也。

論說:執心在身內、在身外、在中間等等,這是凡夫的情識分別知見。執著心一定不在身內、在身外、在中間等等,也是凡夫的情見啊!並非直指見性是心不是眼,這是指即末顯本,指波浪就是水體的真智啊!為什麼呢?因為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一一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如果有在某處、不在某處的分別執著,就不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不能周遍了。以如來藏妙真如性,含育眾生佛陀,包括空、有二法。世間、出世間,沒有一法能夠超出如來藏之外,沒有一法不在妙真如性之中的緣故啊!

以凡情觀之,豈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皆屬生滅,皆非真如。即斷惑證真,成等正覺,亦不出生滅之外。以聖智觀之,非但斷惑證真,成等正覺,固屬真如。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全體真如。從本已來,原無一毫生滅之相可得。再進而論之,真亦不立,如本無名。一心尚不可得,有何二門之可論哉。是為究竟真如,究竟如來藏妙真如性,究竟心。正所謂五蘊皆空,度諸苦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者也。

以凡夫情見來觀,不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都屬於生滅,都不是真如。就是斷惑證真,成等正覺,也不超出生滅之外。但以聖人的智慧來觀,不但斷惑證真,成等正覺,固屬於真如。就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全體是真如。從本已來,沒有一絲毫的生滅之相可得。再進一步討論說,真也不立,如本無名。一心尚且不可得,有什麼二門來可以討論的呢?這才是究竟真如,究竟如來藏妙真如性,究竟真心。正所謂的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者啊!

如上一番說話,乃( 光) 二十年前偶爾夢著者。今承其雅意,獻於座下。如曰必須分而論之,詳其文義語脈旨趣,則非( 光) 之衰頹心目,荒唐學業,所能辦也。請求之古德,及當代講家。自能暢座下之本懷,愜 (qi è) 座下之素志耳。

如上面這一番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