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印光法師文鈔白話文解釋三(第4/8頁)
章節報錯
雖切,恐規矩不洞,不解用功法則。祈教以量力而為,不可強勉硬撐,以致心身受病,遂難親獲法利矣。
如上面所說,是暫且針對“跡”來說的。至於關帝、諦閒老法師的“本”,唯有關帝、諦公自己知道,我怎能測度評論呢?根敏師的道心雖然迫切,恐怕不懂規矩,不瞭解修行用功的法則。祈望你教他要量力而為,不可以強勉硬撐,導致身心受病,就難以親自得到佛法利益了。
聞某某不善用心,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廢弛。初學人皆須以此意告之。
聽說某某人不善用心,導致吐血不止,因此反而成了荒廢懈怠。初學佛法的人都必須將這個意思告訴他們。
【注:
本跡二門:本門與跡門並稱。又云本地垂跡,略雲本跡。本謂久成之本地;跡謂近成之垂跡。即指實體與影現!本門,謂如來於久遠往昔即已成道(久遠實成之本佛),以顯示佛陀之本地、根源、本體說,故謂實體;跡門,指新近示現之佛陀(伽耶始成),以顯示本佛為教化眾生,而自本地應化垂跡之說,故謂應跡、影現。】與佛學報館書(節錄)
大覺世尊,於無量劫,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流通常住法寶,普度一切眾生。
大覺世尊,於無量劫來,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流通常住法寶,普度一切眾生。
佛學叢報一書,直使佛法流通中外,含識盡證一乘。但以世俗讀書,絕無敬畏。晨起則不加盥漱,登廁則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頭。夜臥而觀,則與褻(xi è)衣同聚。對案而讀,則與雜物亂堆。
《佛學叢報》這本刊物,能使佛法流通到中外,眾生都證得一佛乘。但是因為世間人讀書,沒有一點敬畏之心。早上起來不洗臉刷牙,去廁所也不洗手。有的將經書放到椅子或床上,有的將經書當枕頭用。夜裡躺在床上看經,將書和內衣內褲混放在一塊。在桌子上看經書,與桌子上的雜物亂堆一處。
視聖賢之語言,同破壞之故紙。漫不介意,毫無敬容。甚至書香家之婦女,花冊皆是經傳。世祿家之僕隸,揩物悉用文章。種種褻黷,難以列舉。積弊已久,習矣不察。若不特示禍福,決定難免褻黷。未曾得益,先獲大罪。憫斯無知,須預指陳。
將聖人的語言文字看得如同破紙舊書一樣。漫不經心,毫不介意,毫無恭敬的樣子。甚至書香門第的婦女,放置剪紙的花冊都是經書。世代享俸祿的豪門僕從,擦拭物品都用有文字的紙張。種種褻黷難以列舉。這種積習流弊已經流傳很久了,大家習慣了也就不覺察了。如果我不特意說出與禍福相關的事,你也一定難免褻黷經書。還沒有得到佛法的利益,卻先獲得大罪。我非常可憐這些無知的人,必須預先指出這些弊端。
若以愚見,皮面圖畫,可不必印。名標其傍,如常書式。中間或作伽陀,或作散文,少則數句,多則十餘。言須簡明,字須粗大。誡令視者,加意珍重,毋或褻汙。大覺法王,度生妙道,敬則獲福,慢則致禍。
如果以我的愚見,封面圖畫,可以不印。書名標在旁邊,如平常的書籍樣式。中間或者寫偈頌,或者寫散文,少則幾句,多則十幾句。語言必須簡單明瞭,字型必須粗大。告誡看書的人,要加備用心的珍重,不要輕慢褻汙。大覺法王,度化眾生的玄妙之道,恭敬就獲福,輕慢則招禍。
皮裡宜用小字,詳陳此書雖名報書,實同佛經。而且首有佛菩薩像。內中之文,或錄經文,或宗經義,不同世諦語言,理宜格外敬重。再引經論傳記中敬褻經典,罪福案證。庶知好歹者,不致仍存故態,誤造惡業。
封面裡面宜用小字,詳細說明這本書雖然名為“報書”,實際等同佛經。而且開頭有佛菩薩像。裡面的文章,或者摘錄經文,或者宗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