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壓到了劉德昌身上,他巴不得秦嶺趕緊派人過來接他的班兒。接班的人沒等來,核彈先落下來了。

現在這裡是該死的核爆區,五十六號庇護所的位置距離市區不過三十公里,如果不穿外骨骼裝甲或者專業的防輻射裝備,殘餘的輻射量可以輕易殺死一個最強壯的男人。全體轉移到富友集團的四號避難所才能保證大家都活下去,那裡沒有被核彈攻擊,有足夠的容積讓這裡的二十二萬倖存者都住進去,有足夠的儲備和工業產能餵飽所有人。

富友集團他自然是知道的,他也知道“應龍”的存在,更多的資訊就不是他一箇中級軍官能夠了解的了。不過這依然不妨礙他對李成福和眼前的林浩的信任,李成福透過一套動態256位密匙透過了庇護所主控電腦驗證接管了整個庇護所的運作後,劉德昌順理成章的把指揮權移交給了4號避難所。

李成福把林浩留在了五十六號庇護所,能重新聯絡只是開始,接下來的活兒更多。b頭市的兩座軍方庇護所收容了將近50萬幸存者,五十六號庇護所就有22萬人。李成福不缺工業產品,四號避難所不缺武器不缺糧食,他缺的是人。這個時候,每一個活人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想把這22萬人轉移到四號避難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作。b頭市有著全華夏最好的鐵路系統,但大部分都被核爆摧毀。b頭市的重工業可是全球聞名,這裡作為核打擊目標順理成章。

距離市區北郊大約60公里有一處小型鐵路排程站,那是用來調配車皮用的。四號避難所有足夠的公路和空中運力,但以現今的情況上述兩者都不靠譜,還是使用鐵路最為妥當。

肖隊帶領的小隊返程的路上正在沿著鐵路線一路排查,避難所方面也派出小隊對向而行。鐵路距離超過500公里,以現在的運力,最少要跑40趟才能把所有人都送到四號避難所,路上鐵軌的排查馬虎不得。

而從五十六號避難所抵達登車點,這百十公里的路程更危險。輻射,落單的小型活屍群,變異生物,隨時都可能對車隊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無人機群用不了,精確制導彈藥也用不了。華夏軍隊引以為傲的戰場感知系統形同虛設,甚至外骨骼裝甲的系統也會時常受到干擾,倖存者們能夠使用的只有步槍手榴彈和小口徑火炮。在如此條件,李成福還要勉強轉移倖存者,這種做法受到包括林浩和劉德昌在內五十五號避難所所有幸存者的質疑。

:()第二部龍出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