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獨住一套間,他習慣於攜書進餐。一次,伊達從他 家的廚房裡偶然發現了勃留索夫的一本詩歌草稿,那些詩 攫住了她的心。漸漸地,勃留索夫的目光也常常停留在她 的身上。同年,他們結為伉儷。在勃留索夫的《詩歌選集》 年版)的前言中,伊達簡述了他們之間的相愛過程, ( 並附有勃留索夫給一位朋友的信,信中談到他準備結婚的 事。對於勃留索夫那些常受人冷言冷語指責挖苦的性格特 徵,伊達顯然瞭如指掌。伊達不過是位純樸而聰明的、藝 術家圈子之外的、小小的法語教師,她二十三歲時才躋身

)詩 人 之 妻 , 克 血 : 捷 喬安娜 倫特( ① 勃 留 索娃, 英 曾編訂勃留索夫部分著作 並籌建了勃留 索夫檔案館。 統 。 譯者

第 30 頁

於資產階級上流社會。勃留索夫,作為一位頹廢派詩人, 該如何解釋他與伊達的婚事呢?勃留索夫以繆塞①自詡, 他不希望娶喬治 桑 那樣的在文學才能方面與他不相上 下的女性。伊達被他頗不恭地描寫為:既不漂亮,也不年 輕,更沒有才華,但她“擁有的崇高而偉大的感情卻使世 上萬事萬物在 她面前都黯然失色 那就是愛,她的愛。” 他幾乎不能表達得比這更準確了。而吉比烏斯筆下的伊達 則是一位“忠實的伴侶”,她的非凡僅僅在於她的平凡,她 心甘情願地順從勃留索夫,隨時隨刻都那麼溫順。不過, 吉比烏斯很可能忽略了伊達的另一些品質,而這些品質正 是吉比烏斯自己所缺乏的。喬安娜 勃留索娃之所 以在她 丈夫的生命中舉足輕重,是因為她那剛毅的性格和寬讓的 氣度正是勃留索夫所需求的。勃留索夫逝世後的四十一年 中,蘇聯國內沒有出版過他的作品,也沒有發表過有關他 的研究文章,只有那些流亡在國外的、與勃留索夫同時代 的文學界人士寫的一點回憶錄。伊達對此是無能為力的, 年間,她把勃留索夫 年至 但她並沒有放 棄努力。 的作品編訂成冊,並把有關勃留索夫的資料編排起來,精 心地儲存著。為確立勃留索夫身後的聲譽,她發揮了重要 作用。伊達覺得沒有必要把她寫的那些描述他們之間愛情 的材料公之於眾,除非以一種極其珍視的態度。 《伊達》是巴拉丁斯基一首浪漫詩的標題,詩中的主人

):法國浪漫派詩人。所寫組詩《夜歌》( ①繆塞( 年),以他和女小說家喬治 桑的愛情破裂為題材,是法國浪漫 派抒情詩中最動人的詩篇。自傳體小說《世紀兒懺悔錄》也以與喬 中譯者。 治 桑的戀愛故事作為中心題材。 中譯者 ) 國女小說家。 : 法 ② 喬 治 桑(

第 31 頁

公,一位單純的芬蘭姑娘被一個無情無義的俄國騎兵始亂 之而終棄之。勃留索夫和伊達相愛後不久,就曾一起讀過 這首詩。當然,除了勃留索夫的數度負情外,他們之間的 關係與這首詩中所描寫的並非同屬。尼娜 彼得羅芙斯卡 婭並非沒有感覺到伊達和家庭生活對勃留索夫產生的誘惑 力,但她還是寧願看到勃留索夫會把退回到家庭生活看成 是等於背棄了自己的“宏圖大業”這樣一種結果。

版的《第三警衛隊》中,不但組詩《高貴的真理》中幾乎 每一首詩都是獻給伊達的,而且,事實上,整本詩集中還 可找到許多這樣的為伊達而寫的詩。勃留索夫婚後的生活 以及他們全家赴克里米亞半島的兩次旅行,在勃留索夫的 日記中均有所記載。勃留索夫的詩歌主題之一 伊達主 題便從中誕生了:溫柔、寧馨、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 勃留索夫的這些詩引導人們把伊達看成是一位生命力旺盛 的且頗具影響力的人物。當然,伊達無疑確實具有影響力, 但也可能是勃留索夫心甘情願要接受她的影響,才於 年底以來,勃留索 年與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