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長城的修與扒之論(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樣的戰爭動員要想保密,那絕對是不現實的。
更何況在這個年代,人們還沒有保密的切實意識。不但對這樣的戰爭不加以保密,反倒是出於動員和提振民心的角度出發,還要大張旗鼓的宣傳。
就比如說在北宋,金國圍困汴梁,宗哲準備帶兵偷襲金國的大營。
結果天剛黑,整個汴梁城的居民百姓,就都跑到了城頭,站在城牆上敲鑼打鼓,預祝偷襲的將士馬到成功。
這就足可以說明,在古代保密意識的缺失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天氣的問題。冬天的時候草原上朔風呼嘯,能凍死人的。同時他們也想在春暖花開的時候,發動對大明的戰爭,用來破壞大明春耕生產,消耗大明的實力。
以上種種原因,就給了呂謀的大明三個月的準備時間。
“三個月對我們來說,修繕加固長城,雖然時間緊迫,但也已經足夠了。這一次我們要將長城打造成一個堅固的防禦體系,將敵人擋在長城之外。讓古老的長城,再一次成為我們漢人堅固的保護屏障。”
對於呂謀這樣的說辭,坐在下面的吳三桂和齊飛,對他這種出爾反爾的論調錶示了極度的鄙夷。
想當初你第1次跨出長城,進入草原的時候,可是當著大家的面評價這個長城,說是什麼對敵人的防禦作用沒見起到多少,卻成了限制漢人對外發展的藩籬。你可是信誓旦旦的說,在你有生之年,一定要扒了他,解除害人對疆域拓展的禁錮繩索。
結果現在你又這麼說,你到底是想扒還是修?你還靠不靠點譜?
面對著兩個人充滿鄙視的眼神,呂謀一笑,大言不慚的道:“在我們弱小的時候,我們需要長城守護,而當我們強大的時候,長城就是阻礙我們發展的牢籠。一切事物的作用,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時代和局勢的發展而變化,就比如——”
就比如後世大家不斷爭論的,當新中國決定拆除北京城牆的時候,那些學者們以及後世人云亦云的人,都對當時的決定加以大肆批判。認為那是對古建的破壞,是對古文明的殘忍摧殘。
咱們不說一段城牆有什麼古文明價值,全國各地這種城牆有的是,根本就不足為奇。
但是如果不扒了北京的城牆,那麼北京未來發展四通八達的交通道路,就會被限制禁錮,那對經濟交通的發展就是一種災難。那就沒有現在繁華的世界級大都市的北京。
當然有人說,當時的梁先生是想保留古老的北京,而在古老北京之外建設一個新的北京。
我不說這個想法切實不切實,就是現在你看看印度的德里和新德里,你就可以看到了中間的尷尬。
德里作為古城,根本沒有發展起來,而顯得一片破敗不堪。
而新德里的發展,卻又沒有了固有的文化底蘊,顯得輕浮浮躁,根本與大國首都不相匹配。
從這一點大家要反思,到底是一群文人的目光長遠,還是偉人的心胸廣大了吧。
“所以,我們這次,不但要動用最少50萬的民夫,而且全軍將士也一起參與,我的口號是,修我長城愛我中華。諸位打錢。”
其實整個長城並不需要全部加以修繕,只要修繕完整從薊州鎮,到宣大的防線重要的幾個關口,駐紮大軍就行了。
其他險峻群山上的長城,其實不是防備人,而是防備戰馬的越過。
敵人可以翻越長城,但馬過不去啊。
而一旦滿清的大軍放棄戰馬越過長城,呂謀還求之不得呢。北方漢人對那羅圈腿,離開戰馬幾乎就寸步難行的滿蒙人,那是有一個殺一個,都不帶費力的。
所以說,自古長城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作用,不是防備敵人,是防備敵人的馬。這下,大家看到本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