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不過是結個善緣罷了,日後如何發展,還得看怎麼操作。
……
“沈總,這是昨晚首映場的調查統計結果。”沈衝剛回到辦公室,江之強就遞過來一張報表,簡略的介紹道:“
昨晚一共有924名觀眾,其中786人參加了調查,總體評分為8。1分,其中七成以上觀眾看過之後的感覺是‘從沒看過這麼嚇人的電影’。”
沈衝拿過報表,細看之後,問道:“這份報告給雜誌那邊送過去了嗎?”
“送過去了。”
“票房統計呢?”
“和戲院商會聯絡好了,今晚最後一場上映之後,馬上開始統計,明天一早就能上報紙。”
“統計的時候,把樓座,後座,前座分開來算。”
()
“那樣的話。”江之強面有難色,說道:“可能要多花不少時間。”
“不要緊,可以多僱幾個人。”沈衝一笑,說道:“你可以問問公司裡有沒有人願意加班,給三倍工錢。”
“沈先生,統計的這麼細,有什麼用?”
“用處大著呢。”沈衝解釋道:“樓座最貴,買這種票的大都是中產階級,前座最便宜,買這種票的基本是工薪階層,透過每天的統計,可以估算《瘋劫》的觀影主力是哪些人,以便及時調整發行策略。”
“好的,我知道了。”江之強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然後告辭離開了。
香港現在的戲院,大都是六七十年代建的大型戲院,能容納上千人同時觀影,一般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稱之為樓座,票價最貴,目前均價在9塊錢左右,下層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後座,票價中等,均價7塊左右,最便宜的是前座,只要5塊錢。(注2)
而香港目前的電影市場,方方面面都還沒有成熟,不僅沒有所謂的“檔期”概念,而且票房統計也極不完善。
六十年代之前,香港本土電影一直沒有精確的票房統計,戲院商會連會址也沒有,直到六十年代初,江之強的父親借了一個房間供商會使用,當時商會只有兩個人,一個秘書,一個雜務,這兩位職員合作,統計每日各家戲院的票房,然後油印出來,至此,香港才算有比較系統的票房統計。
戲院商會的電影票房統計資料不僅出的慢,而且缺乏細目,像首日票房,首個週末票房,首周票房等等極具參考價值的資料,都沒人去統計,也沒人特別關注。
而作為資料時代的來客,沈衝非常瞭解資料統計的重要,他藉著《瘋劫》上映的機會,和戲院商會合作,深度挖掘票房統計資料,然後用這些硬邦邦的資料,來強化《電影時代》雜誌專業權威的形象,擴大影響力。
隨著《電影時代》銷售數量的上升,亟需獨具特色的欄目,來樹立和其他電影雜誌不同的形象,而每週電影票房綜述,就是沈衝選擇的欄目,在個人電腦還不普及的時代裡,統計票房純靠手工,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別的雜誌不會去做的。
除了這個,沈衝還準備了另一個,就是午夜首映場評分綜述。
在《瘋劫》首映結束後,利用發放免費紀念品的機會,沈衝讓觀眾填寫調查問卷,內容很簡單,就兩個選項,一是用十分制給電影打分,二是對電影的觀感。
香港有舉辦午夜首映場的傳統,電影公司用觀眾的反應來預測票房的前景,沈衝計劃用《瘋劫》作為敲門磚,把這個評分系統推廣到所有的香港電影首映場裡,把觀眾的反應資料化,然後刊登在《電影時代》上——只要想想imdb,想想豆瓣,就知道這麼做的好處有多大了。
如果能完成這個計劃,《電影時代》將穩坐香港電影雜誌頭把交椅。
()
但是這個計劃,有點難度,畢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