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自然,喜歡葬花,她的死亡也導致賈寶玉遁入空門,這又是佛與道的“真”、“空”思想與禁慾觀念的最終解釋。

而這一切,不僅集結在林黛玉身上,也同樣集結在賈寶玉身上,變成一種渾然一體的美。他們實則是一個人。所以他們會有一見傾心的感覺。

如果大家同意我的分析,那麼,也就得同意我的一個關於愛的觀點:每一個人,無論他多麼單純的愛,都是來自天性中的美和欲,與後天所得的道德之愛混在一起的。當我們面對的美超過道德時,美就俘虜了我們;當我們面對的是完美的道德時,我們同樣會為此傾倒;而當我們面對無力抗拒的慾望時,道德便會崩潰,而先前所持的美的幻境將消失,代之而興起的便是另一種美——這種有關美的新陳代謝,在人的一生中是有明顯分別的。當我們的青少年時期,道德與純自然的美往往使我們失明,而當我們長成壯年,慾望更多地參與到美與道德中來,於是,在這個時候,性的吸引力會成為成年人最重要的美學原則。所以,在少年時,男人喜歡的往往是外表美麗且有些瘦弱的女人,而到成年時,則往往會喜歡那些美麗且*的女人。而到了晚年時,美與欲漸漸成為次要的元素,道德的特徵將成為老年人的美學原則。

在“一見傾心”和“一見鍾情”的愛情現象中,我要特別談談“非理性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對於那些對愛缺乏真正瞭解的男女來說,“非理性因素”往往會成為他們愛情的催化劑。弗洛伊德的《愛情心理學》中所說的男人喜歡什麼樣的女人和女人喜歡什麼樣的男人,恰恰指的就是能夠“一見鍾情”的異性。在那些異性身上,“非理性因素”是重要的吸引力。試想想,如果一個道德完滿的女人站在人群中,即使她再怎麼漂亮,也不會引起人們的愛情,只會激發起人們的尊重。這就是道德的力量。但對於普通人的愛情來說,這卻是大煞風景的。道德把美與欲征服了,同樣也熄滅了所有人的愛的火焰,包括她自己的。相反,如果一個道德並不完善的漂亮女人,她會有很多的缺點,身上有一股非理性的火焰在燃燒,那麼,她一定會成為男人愛慕和追逐的物件,也一定會成為大眾的情人。她們的閃光點恰恰絕非道德的力量,而是非理性的內心。 。。

為什麼會有“一見鍾情”(4)

同樣,男人也如此。在《*》中,西門慶是一位女人一見鍾情的*男人。他恰恰缺乏的是道德的力量。西門慶的失敗也在於此。

如此說來,人們對道德之愛就會漠不關心?道德的美目就不會傾心相對?

非也。道德是人一生下來就在後天培養的內心,是內化在人所有的思想、感情與行動中的內因。一見鍾情後我們為什麼會痛苦?是道德在痛苦(因為它與道德發生衝突),是慾望之愛在痛苦(因為得不到)。人們會在一生中對美“一見傾心”,即所謂的好色,這是人生的常態。它無可厚非。但是,人們在生活中漸漸地認識到,天生的美是無法永恆的,它是稍縱即逝的幻境,只有道德之美,這人性的光焰,才能照亮人的一生,並賦予人永恆。這是道德真正的力量。

所以,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始終有一種渴求,尋找道德的同路人。如果這一個人同時具有天生的美,那將是完美的,如果這種天生的美不能滿足,那麼,道德之愛便常常會遊離,痛苦也會常常掠上心頭,直到我們徹底地對本質有了瞭解。

我在課堂上曾經問過大學生:你們對“一見鍾情”如何判斷?

使我驚訝的是,大部分同學對此抱著批判的態度,他們說,“一見鍾情”說透了就是一種感覺,但是,這種“感覺”很快會消失的,所以,應該警惕。有一些同學對它保持中立的態度。只有極少數的人非常相信“一見鍾情”,也渴望得到這樣的愛。

我的總結也許令他們驚訝。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