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綠,器型也大都精巧得不適用日常的大手大腳,只因它們的製造理念是表意而不是重質,是觀賞而不是實用。”
我:“是啊。這汝瓷三足洗,它隱隱隱約約的天青釉色,真有烈火燒造之後的冷靜徹悟。它四平八穩的大方造型,又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坦蕩。我覺得它簡潔得像抽象的哲學,一種形而上的思想理念賦予它空靈超逸的藝術靈魂。”
森的眼裡流露出讚歎:“是什麼樣的王朝賦予陶瓷這種本來並不崇高的工藝以崇高的精神形式?是什麼樣的王朝把儒道釋三大恢宏的思想一併賦予一堆泥土的燒造過程?那必定是一個政治極其開明、文化極其自由、工藝極其發達的王朝——那就是宋朝!”
我:“這麼說來,除了工藝史上的比照,還有宋朝本身的社會文化原因?”
森:“那當然,宋朝的社會文化是成就宋瓷藝術的主要原因。宋朝是文人統治的王朝,政治環境相對寬鬆,社會經濟空前發展。據說宋朝社會的人均GDP達五百二十美元,佔當時世界的四分之一。經濟繁榮必然帶來文化藝術的同時繁榮。宋朝道教空前發展,佛教也很發達,儒教就不用說了,還創造出‘理學’這種新的學術思想。”
我:“‘理學’其實就是援佛入儒、注入道教思辨發展出來的新儒教,它對宋朝藝術產生深刻的影響。‘存天理,滅人慾’嘛,它其實就一個形而上的概念!”
森:“看這三足洗,釉色那麼單純內斂,彷彿道教的淡泊和佛教的沖虛;造型那麼嚴謹簡約,彷彿儒教的剋制和秩序。宋瓷就是‘理學’的一個影子。”
我:“叫人簡直不敢相信它只是一堆泥巴做的!”
森:“把泥巴做成玉一樣的質感,這就是宋瓷高超的燒造藝術。”
走出宋瓷館,我們在外面的走廊裡坐了一會兒。
我:“說起玉我想起一個問題。”
森:“什麼問題?”
我:“先秦時期的文物中青銅器很突出,當然玉器也比較可觀。可是後來呢,青銅器幾乎銷聲匿跡,玉器卻一直延續下來。後來的瓷器也一直追求玉質感。至於後來的金屬器物,那是北方几個少數民族所流行,金銀器是遼代契丹族最為盛行。這就讓人有點想不通。”
森:“怎麼想不通?如果你結合中國古代思想史,就很容易想通。”
我:“哦?”
森:“先秦青銅器是金屬,符合血腥年代人們的審美情趣,是戰爭年代人們銳利人性的表現。而玉在中國工藝史上一直是至高無上的,從先秦一直延續到清代,它是在天然材質上的鏤刻工藝。至於後來的瓷器,材質為泥土,可釉面一直追求玉質感。無論玉器或瓷器,材質都是比金屬溫和的玉石或泥土。這既是儒教平和中庸思想所為,也是道教與自然和諧思想所致。儒教和道教都是春秋戰國年代誕生的。”
我恍然大悟:“哦,原來你是從儒道思想來分析的!”
森:“那當然。我在歐洲時看見歐洲古文物中金屬器物很常見,也因此西方民族的性格不同於中華民族。金屬器物的質感是銳利的,玉器和瓷器卻比較溫和。還有房子,歐洲的古建築以石頭為材質,而中國古建築以木頭為材質。原來木頭也比石頭溫和!”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文物使抽象的歷史可以具體觸控(8)
我:“嗯,有一定道理。但這隻能是一種猜想。”
我們繼續邊走邊看,邊輕輕絮語。看到了宋代花鳥畫,一幅一幅在射燈的照耀下慢慢舒展開來,彷彿那個藝術的王朝從歷史深處被漸漸呼喚出來。
我感嘆著:“啊,宋代花鳥畫,我的至愛!可惜我至今沒能收藏到一幅,可能這一輩子也不會遇上。看這暗黃的畫面,其實是陳年的紙張被氧化,可我怎麼覺得宋朝的天空就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