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心存感激,更加激勵了忠心報皇恩的心志。也就不去推讓,身體筆直,端坐在小公公拿來的錦墩上。

皇上見二人坐好,就開口說明了今天召見二人的目的。

“曾先生的擁立大功,朕已經知道。朕必倚靠你為股肱之臣。朕初登大寶,百廢待興,特召兩位先生前來,還望不吝賜教。首重整頓朝綱,其次掃除亂象,不知二位先生有何妙策,可以教朕?”

曾國藩當然是有備而來,而且這兩個問題他是一直都在尋求解決辦法,有不少想法。可惜以前他沒有條件去照辦,甚至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至此得蒙垂詢,真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不過,他不會冒昧搶話,亂了秩序。畢竟老杜和皇帝的關係更密切。而且他也更清楚皇帝的想法。因此,他就等著老杜先說。

老杜果然穩重持恆,說出了自己的見解。

“皇上初登大寶,一切以穩定為主。對於朝綱,臣建議皇上選派一二能員,暗中調查外地官員。待證據確鑿以後,就對有問題的官員撤職嚴辦。”

皇帝說到,“先生說得不錯,穩定為上。朕可以特派欽差去做這樣的事情。一旦貪官汙吏被清理一淨,情況會大有改善。”轉過臉對曾國藩說,“先生以為呢?”

曾國藩一邊聽這二人對話,一邊心裡不以為然。這樣的對策當然不能說是錯誤,但是卻嚴重的時機不對。曾國藩可知道下面的亂民起事迫在眉睫,靠現在的這個朝廷,用目前的這種方式是絕對對付不了的。

下面的各級官府確實問題很多,但是關鍵的問題是在朝廷中樞。不從根子上解決問題,是沒有辦法抗過今後的難關的。這個朝廷的問題,不是機構臃腫,辦事低效。這樣說是太輕微了。

而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尤其是一些手中握有重權的皇室大員,簡直就是倒行逆施,什麼事情都是越辦越壞。這些人當政,時局不但不會好轉,而且會越來越壞。那些亂民不但無法鎮壓,滿清統治都會很快陷入窮途末路。

老曾斟酌了一下詞句,思考了一下到底應該怎樣把自己的擔憂表達出來,然後把自己針對這些擔憂的措施提出來。最後他決定,還是直接晾問題,敞開自己的心懷,提出建議。接受的話,我肝腦塗地,也會促使其實現;若不聽從,只能看它滅亡,我也無能為力。

“啟稟聖上,臣認為結束亂局當用重典。若依然任奸黨弄權,紊亂朝綱,臣擔心不至久遠,國將不國矣。微臣近日回湘探望母病,嘗聞南方諸省亂黨風起雲湧,此起彼伏。各級官員,欺上瞞下,隱匿不報。

“更有一可慮之事,基督教已然擴散,彼外來傳教者,及本土入教人等,以堅韌心志,持恆傳導,讓諸多愚民,知曉並認同該基督教信仰。

“還有甚者,許多落第秀才亦參與其中。臣憂亂黨與基督教互為連線。一旦此混合形成亂局,朝中再互相制肘,則大局崩壞無救矣!”

接著,曾國藩就把他從兩光巡撫葉名琛那裡間接收集的資料,加上直接從麥軻那裡聽到的基督教知識和現狀,都說了出來,配合他前面的回答。

“前朝北經也有基督教,當時已被前朝聖上嚴格禁止。似乎無大影響。現在果真如此嚴重?”杜授田比較瞭解滿清早期發生的事情,知道康熙初期的時候,還對基督教挺寬鬆的,所以一聽老曾的介紹,覺得難以相信,會有那樣大的危險。

“臣對其危險遠未描畫精細。與我大清糾葛之外夷,皆以基督教立國。彼輩難免亦對吾大清作如是想。未雨綢繆總好過臨陣磨槍。”老曾對皇帝解釋。雖然是老杜問的,他總不能把皇上拋一邊,跟別人去扯。況且這些問題,估計也是聖上關心的。

“如此曾先生有何對策?”

“臣有二策。前者快刀斬亂麻解決朝綱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