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魯克港的登陸輸送隊,也不得不在中途返航。這次海戰還有其他方面的重要影響,如在馬里亞納海戰期間,釣魚島於8月16日失陷,這使中國人民感到沮喪;這次海戰在戰略上取勝,使這種情緒有所好轉。更為重要的是,被擊傷的“翔鶴”號航空母艦需要修理,損傷慘重的“瑞鶴”號航空隊需要重建,因而這兩艘航空母艦均不能參加後來的海戰。
日本,福岡縣,坂村航空基地,日本陸軍航空兵防空戰鬥指揮所。
這是一幢半地下的建築,鋼門緊閉,戒備森嚴,因為日本最新式的“白光”雷達綜合系統的中樞神經就設在這裡。建築物裡面宛如一個小巧雅緻的電影放映廳,指揮官室和參謀室位於二樓,看上去有點象貴族婦女看戲的包廂。
樓下大廳便是工作室,一塊巨大的顯示螢幕鑲嵌在正面牆上。螢幕上標有各基地位置的日本地圖以及周圍各國的海岸線。在螢幕左右兩側的狀況顯示屏上,各種光點和線條正隨著資料來源源不斷地輸入不停地變化著,從各航空兵截擊機團的待機,直到高射炮的發射準備等等。所有狀況顯示無遺。
不為世人所知的是,當英國和德國正在海峽兩邊開始雷達和早期的電子戰時,日本人卻在當時秘密發展起自己的雷達系統。
雖然日本的雷達比英國和德國的同類產品效能上要落後,但是日本國內當時並不缺乏一流的技術專家和電子工程師,這些人在1936年就研製成功效能相當可靠的空腔磁電管(10厘米波長,英國和中國在1939年研製成功,但是馬上應用於雷達和實戰當中)但是日本軍方的高階將領們卻醉心於傳統“武士道”精神,對新式技術不感興趣,傾向於紀律,盲目的勇氣,犧牲精神可以戰勝一切。另一方面,日本島國的有限的資源在高技術裝備投入上也限制了當時日本人的幹勁。…;
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不良競爭也加劇了這一問題,他們的相互爭吵有時比盟友德國的海空軍種的競爭還要激烈。由於日本陸軍最初師法德國威廉時代的陸軍,而海軍開始就師法英國皇家艦隊,兩者就都有一些各自守舊的傳統,而不象新興起的美國和中國那樣重視新式科研技術。
日本軍方出於防空需要開始開發一種無線電探測系統,是日本最早的反空雷達的雛形,這套系統是固定安裝的,只能探測在發射器和接收器之間的狹窄波束內的100多公里內的飛機。這套系統被命名為“壹型電探”,在日本本島少量部署,改進後幾年內部屬了100多部,甚至在南部朝鮮沿海和西伯利亞也有。這種系統設定是相距100多公里兩端,一端是無線電波發射器,另一端裝接收器,飛機在兩端間的無線電波束中時,接收器會有異常訊號。由於連飛機距離都測不了,只能知道有飛機在這條線上,可以說相當原始,軍用價值很有限。
由於日本在新式的更精確的脈衝雷達方面進展緩慢,於是找到了軸心盟友德國。在1940年年初,日軍方技術人員秘密訪問德國來交流各自技術發展。日本海軍和陸軍各自派出自己的技術小組,並且他們的行程安排上也沒有一點溝通和合作,德國人分別接待了2次相同目的的訪問團。
當這些人到達德國後,德日雙方也沒有以誠懇的態度來交流技術。德國人雖然讓日本人考察了他們的防空預警雷達一段時間,也看到了新式“弗瑞亞”雷達,但德國很本不告訴他們的“弗瑞亞”雷達用來做什麼,同樣日本人也沒告訴德國他們研製成功了微波空腔磁電管。德國人一直認為日本人沒有什麼在他們面前值得一提的東西,日本人也是這麼想的,“德國這方面也許早領先我們了。”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