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也呆不痛快。等睿宗上位後“置溫王重茂於內宅”,把他變相囚禁起來了。

在剿滅韋后勢力的過程中,李隆基表現非常突出,他膽大心細(誅韋后的計劃,沒通知李旦)、有謀略(聯合太平公主)、懂得拉攏人心(私下招集智勇雙全之士)、遇事果斷(一見時機不對,及時行動),事後,李旦抱著兒子的頭泣道:“社稷宗廟不附於地,汝之力也。”

這話說得一點也沒錯,沒有李隆基,就沒有睿宗李旦(聽著好像是反了)。

李旦坐穩皇位後,因為身體不太好,就想早立太子。按照慣例來說,應是立嫡長子宋王李成器為太子,但李成器明顯沒有平王李隆基更成器。要不是李隆基,說不定李旦自己已經被韋氏所害呢。

李旦雖然個人才能不出眾,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比他哥哥李顯強多了。尤其李成器知道父親的難處後,主動找到李旦,推辭說:國泰民安時,當然要立長子為太子,但國家多難時,應立有功勞的為太子。(“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

與安樂公主那廝相比,簡直是雲泥之別。都是一個爺爺的後代,差距怎麼就這麼大泥!

李成器一再懇請弟弟應該做皇帝(“臣今敢以死請。”),大臣們也大多認為李隆基應優先做太子。經過再三思量之後,李旦順應群意,立李隆基為太子。李隆基又上表請求將太子之位讓給李成器,睿宗沒有同意。

《詩經.小雅》中說“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三國名人鄭玄曾說:“人之恩親,無如兄弟之最厚。”李成器和李隆基難得在皇家的爭權奪利中,表現了一次兄弟情深。

後來,李隆基做皇帝之後,李成器與玄宗緊密配合,殺掉了太平公主及其重要黨羽數十人,鞏固了玄宗的統治。並且避皇后之諱,成器改名為憲。李憲病逝後,李隆基“號叫失聲,左右皆掩涕”。 並下詔追諡哥哥為“讓皇帝”,以皇帝之禮安葬,稱其墓曰“惠陵”。

兩人的兄弟情誼在處處佈滿陰雲詭計的皇家更顯得彌足珍貴。後人何亮基曾在《遊惠陵》詩中寫道:“宮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間作讓皇。”

不過從另外一個方面考慮,李成器的作為也是無奈之舉。

李成器和李隆基兄弟倆的情況,跟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的關係非常想像,一位為嫡長子,應立為太子,另一位則功勞大大的。玄武門之變血染蕭牆在前,李成器和李旦不得不掂量掂量,就算是日後李隆基沒當皇帝的意思,跟著他剷除韋氏的將領們也未必答應,何況現在眾位大臣就已經有了傾向(“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

李成器思量之後,認為還是當個太平王爺吧,於是才有了再三辭請太子之事,而李隆基也就坡下驢,名正言順的成了太子。

李旦當上皇帝之後,這大唐王朝按說應該安定了,但由於還有一股皇帝以外強大的勢力存在,給將來的太子繼位帶來很大的變數。

這股勢力的核心就是太平公主。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九章 這位公主不太平(1)

《呂氏春秋•大樂》曾說“天下太平,萬物安寧。”唐高宗給女兒取道號名為“太平”(李淵號稱是老子的後代,所以道教是唐朝的國教,皇家子女多人入過道教,如太平、楊玉環等人),所以人都稱其為太平公主。

(如果太平公主知道自己的大號竟然變成後世形容女人的身材的專有名詞,不知會不會氣得七竅生煙。)

名為“太平”,不過太平公主一生太不平,她從小受寵,以母親為偶像,野心勃勃地覬覦著皇位。在武則天執政時期,經常讓她參預軍國機密要事的謀畫(“預密謀”)。但太平眼看著李弘和李賢兩位哥哥身死,也沒有敢恃寵而驕、招勢攬權,在這一段時間內,一直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