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長城是“農民”修建的,所以,它的所有權歸“農民”。

等到了後來,一直屬於中原“農民”兄弟的長城,所有權一下轉移了,變成北方“牧民”兄弟的了。

長城,可是唯一能夠代表中國的建築物,這是怎麼一回事呀?

這件事發生的很突然,也很蹊蹺,因為連“村委會”都沒有召開,就由當地的一位村長,把長城和長城所在村集體的土地,當禮品送出去了。

這是哪個敗家的玩意幹得?

答案是:石敬瑭!

這是石敬塘在歷史上留下最著名的一段記錄,不過對他的評價除了“大漢奸”以外,就是“賣國賊”。

石敬塘這個村幹部的級別相當的高,他是五代十國後晉的開國皇帝,這是他這輩子幹得最“臭名昭著”的一件大事情,就是把包括長城在內的燕雲十六州,白送給他乾爹遼太宗耶律德光。

請記住,是白送。

什麼叫白送呢?官方的說法是:國有資產無償轉讓。

這一行為直接後果就是,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長城沿線,使中原地區的北方無險可守。

間接後果是,長城旅遊收入全歸人家了。

還有更嚴重的後果就是遼國騎兵稍微多搶點糧食就能飲馬黃河邊,揮鞭汴梁外。

所以,“燕雲十六州”自從大宋建國以後,一直是國家重點關注的亟待解決的一個大問題。

針對“燕雲十六州”的問題,大宋前三屆國家領導人採取了三種迥然不同的方法,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代國家領導人是大宋太祖皇帝趙匡胤,他是一位職業軍人,但卻絕不是一位莽撞的武夫。他從不打沒有把握的仗,他採取的措施是先做好準備,他是怎麼進行準備的呢?

這是一個經濟手段——“貯蓄”。

趙匡胤在國庫之外單獨建了一個“封樁庫”,把每年的零用錢和財政節餘貯存起來,目的有兩個,一個是錢存夠了,把“燕雲十六州”用錢買回來;二是,如果對方不賣,就用這筆錢做為特別軍費,以武力收復。

趙匡胤的主張相當於“要兩手抓,而且兩手都要硬”。

總之,無論是經濟手段還是軍事手段,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把所有權再轉移回來。

宋太祖的錢是存夠了,但目的沒有實現,因為他的身體有一天突然變硬了,關於“燕雲十六州”的問題只好留給了下一任國家領導人去解決了。

大宋第二代國家領導人是宋太宗趙光義,他是趙匡胤的親弟弟,這個人是個有名的強硬派,所以,他沒有用這筆錢去買“燕雲十六州”。

一個本來屬於“農民”所有的建築物,現在還要“農民”用錢去買回來,哪個投資經理會幹這種蠢事?

趙光義是英明的,也是果斷的,他同時也是一位大投資家。他把趙匡胤的錢投資到戰爭這個專案上,他決定進行武力收復。

結果,錢花完了,長城的所有權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投資宣告失敗。

後來,趙光義沒事了就手捧一本厚厚的《投資指南》,邊看邊叨叨,留下一句至理名言,“要多讀書呀,開卷有益。”然後,就把這件事給忘記了。

於是,“燕雲十六州”的問題,又在趙光義死後,留給了下一任國家領導人去解決了。

大宋第三代國家領導人宋真宗趙恆是趙光義的三兒子,他能當皇帝純屬意外。

趙恒生在洛陽,長在東京,不象他皇爹和皇伯父都是大宋的職業軍人,戎馬一生,崢嶸歲月,大河上下,南征北戰。

無論趙匡胤還是趙光義,他們都是具有開拓精神的那麼種人,是在戰爭中久經考驗的老戰士、老革命家、老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