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閣做出決議次日,長安李世民也得到了唐風的緊急情報。
秦王府內堂,李世民揹著手在堂上來回踱步,在桌上放著唐風的緊急情報,另一旁坐著李世民的軍師房玄齡。
“殿下,我覺得很奇怪,隋朝的軍事行動從來都和紫微閣無關,由楊元慶直接部署,這是隋朝的軍政分家原則,一向如此,怎麼這一次居然要紫微閣批准?”
“或許這是隋朝開始改制也說不定。”另一邊的長孫無忌介面道。
“不可能!”
房玄齡毫不猶豫否定了長孫無忌的想法,“就算楊元慶登基,他也絕不會把軍權分給紫微閣,更何況現在他還是楚王,王緒的前車之鑑剛剛不遠,他絕不可能把軍權交給紫微閣。”
李世民停住了腳步,房玄齡的判斷確實有道理,其實他也覺得不太可能,居然由紫微閣批准,就算是走形式,楊元慶也不會在軍權上有半點含糊。
“那先生認為是為什麼?”李世民注視著房玄齡問道。
房玄齡沉思半晌道:“我覺得這樣做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根本沒有這回事!”
李世民一驚,“此話怎麼說?”
房玄齡冷笑一聲,緩緩道:“說實話,我不相信楊元慶會在這個時候攻打青州,青州大旱,他這時攻打青州只會惹來民怨沸騰,隋朝民眾恨他又添負擔,青州民眾恨他兵災勝旱,如果他聰明一點,利用青州大旱賑濟災民,那他得到的是青州民心,把賑災不力的惡名留給竇建德,我相信楊元慶心裡也明白。”
旁邊長孫無忌贊同地點了點頭,又補充道:“如果真要攻打青州,應該無聲無息,用雷霆手段結束戰役,等我們得到訊息,戰爭便已結束,這才是楊元慶該採取的方案,而不是這樣大張旗鼓,讓我們抓住機會。”
“那楊元慶這樣做,又是什麼用意呢?”李世民不解地問道。
。。。。。。。。。。
第三十八章 兵分兩路
房玄齡思索良久,還是搖了搖頭,“殿下,卑職也百思不得其解,卑職只能推斷隋軍攻打青州是疑兵之計,但他們真實目的是什麼,卑職想不到。”
“這會不會是隋朝誘兵之計。”
長孫無忌沉吟一下道:“或許是隋軍故意擺出攻打青州的架勢,誘引我們進攻隋朝?”
“不應該是誘兵之計,楊元慶剛和我們完成談判,他也需要時間休養生息,不會再來對付我們,這件事肯定和我們無關。”
房玄齡否決了長孫無忌的想法,但他也拿不出一個合理的說法,內堂裡沉默了,半晌,李世民道:“這件事我必須向父皇稟報,不管怎樣,我不能隱瞞父皇,而且不管隋軍是什麼目的,我們都該抓住這次機會。”
。。。。。。。。
御書房內,李淵正在安慰宇文士及,他和宇文士及相交多年,私交一向很好,而且宇文士及之妹是李淵的昭儀,甚得李淵之寵,私交加上結親,使李淵對宇文士及也親睞有加。
這次宇文士及出使隋朝,想重新和妻兒團聚,不料妻子南陽公主對他已恩斷情絕,毅然出家為尼。
兒子宇文禪師不願揹負弒君之恥,改為母姓,更名楊禪師,也不願侍奉唐朝,堅決不肯跟父親回長安,最後宇文士及妻離子散,黯然返回長安。
回到長安,卻又被蕭瑀彈劾一狀,說他借國事而謀私利,有辱唐使風儀,建議朝廷罷免其官,這使得宇文士及愈加頹廢,政事堂召他對證,他也不去,聽天由命,一紙罷免詔書便遞到了李淵的御案前。
聖上的安慰使宇文士及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苦。跪在地上哀哀慟哭。“臣已家破人亡,縱有相國高官對臣又有何用,不如為民,尋一山僻無人之處,結廬樵漁,終老此生。”
李淵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