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震沒有明說,但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實在是因為這幾年唐軍募兵太狠,前後強徵了不下五六十萬軍隊,幾乎已到掃地為兵的程度,如果再募兵,恐怕就會造反了。

竇軌也道:“獨孤相國說得不錯,現在種田人中,四十歲以下的青壯已經不多,上次隋軍攻打關中,朝廷在京城中臨時徵了六萬青壯,本來說好隋軍退兵後就放他們還民,結果並沒有放他們,使朝廷信譽遭受很大的打擊,我擔心如果再強行募兵,關中民眾就會大量向關北和河東逃亡,會引發更大的危機。”

李世民站起身,對李淵施一禮道:“啟稟父皇,竇相國和獨孤相國說得確實有道理,不過現實擺在這裡,如果不募兵,那隻能以十萬軍隊保護關隴,儘管有點兩難,但我們必須要做一個決定,到底是募兵還是不募兵?”

這時,一直沒有吭聲的李建成嘆了口氣道:“如果實在要募兵,那隻能在巴蜀招募,讓他們明白,從軍是為了保衛他們家園,同時保證他們不離開巴蜀,我想少則三五萬,多則七八萬軍隊,應該可以募到。”

柴紹也介面道:“陛下,臣也贊成太子的意見。”

李淵緩緩看了一圈眾人,見大家都沒有反對意見,便點了點頭道:“既然都不反對,那就這麼決定了,調七萬大軍走漢中緊急援助荊襄,另外在巴蜀再招募八萬軍隊,把募兵人數分解到各郡,各郡必須完成募兵數量,否則太守就地罷免。”

下面又有一個問題出來了,由誰率軍援助荊襄,這時,所有的眼睛都向李世民望去,但李建成卻認為不妥,應該是由李孝恭為主將,派一名副將去援助,如果是李世民去,又會出現兩強並列的局面,指揮上會出問題。

李建成便沉聲建議道:“父皇,兒臣推薦禮部尚書楊恭仁率軍去援救荊襄,楊尚書文武全才,用兵極有謀略,讓他協助荊王,兒臣認為最為合適。”

蕭瑀也笑道:“陛下,臣贊成太子的提議,楊尚書當年參與滅楊玄感之亂,以數千軍擊潰賊眾數萬人,早在涼州為太守時,率領官兵平定河西走廊上的馬匪,威名遠揚,讓他為荊王副將,我認為比較合適。”

李淵卻有想法,他當然知道楊恭仁文武全才,但他的兄弟楊師道可是隋朝的相國,有傳聞說他的妹妹就是楊元慶側妃,讓他當副將,李淵並不是很放心。

不過他也明白李建成的心思,讓世民帶軍去援助,必然會形成兩強並立局面,尤其李孝恭還背叛了次子世民,他們兩人之間恐怕很難配合默契,而李神通、李孝基之流又比較平庸。

其實李淵早有了想法,楊恭仁雖然不錯,但絕不能為援軍主將,他的目光投向了柴紹,笑了笑,便徐徐對眾人道:“朕的想法是,由柴大將軍為援軍主將、楊尚書為副將,以荊王為行軍元帥,統攬荊襄戰局,各位愛卿可有意見?”

這個方案比較中庸,等於是把楊恭仁放在第三位,柴紹為人圓滑,善於協調各種關係,他能配合荊王的指揮,應該說這是一個比較妥協的方案,眾人都點頭認可。

連李世民也沒有反對,他本人並不想去荊襄,他的軍隊在關中,在大唐生死危亡的關頭,他應該鎮守關中才對。

李淵見眾人沒有反對意見,立刻做出了決定,“那就由柴大將軍為援軍主將,楊恭仁為副將,率七萬軍援助襄陽,兩天後出發!”

。。。。。。。。

夷陵郡北部遠安縣,一直五千人的唐軍正疾速向夷陵郡的郡治宜昌縣進發。

宜昌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這裡是荊襄通往巴蜀的咽喉要道,可以說佔領宜昌縣,也就扼斷了襄陽和巴蜀之間的往來。

李孝恭也知道宜昌縣的戰略地位,他本身在宜昌縣部署有三千軍隊,但聽說隋軍大舉西進荊襄的訊息,他唯恐宜昌縣有失,又追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