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到來,就能打破目前的僵局。”

李世民微微嘆口氣,“我也曾希望父皇派援軍而來,怎奈父皇不肯。”

“殿下,卑職認為這其中是有誤會,並非聖上不肯派援軍。”

“誤會?”

李世民瞥了他一眼,“什麼誤會?”

“我記得殿下當初要求援軍,是想和隋軍決戰,勝則唐朝得天下,敗則唐朝滅亡,聖上無法承受這樣的後果,所以才遲遲不肯派援軍,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可是這是事實,唐朝三十萬大軍,幾乎已有二十萬投入戰場,再派援軍,兩三萬沒有意義,至少要五萬以上,那豈不就是傾國之軍?”

說到這,李世民用木杆一指延安郡,“隋軍在延安軍有一萬駐軍,在河東郡也有一萬駐軍,如果我們援軍過多,導致關中空虛,這兩支軍隊同時殺入關中。就會給關中造成極大壓力。我擔心那時恐怕是三線皆敗。”

李世民嘆息一聲,“其實現在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撤軍,退回關中以儲存實力。暫時把中原讓給隋軍。”

“可是聖上肯嗎?”

“問題就在這裡。”

李世民心情憂慮地說道:“我就是擔心父皇居廟堂之高,他看不到現在嚴峻的局勢,他不明白現在唐軍所處的被動。其實我並不擔心我這邊,大不了我堅守壁壘,不會隋軍作戰,我有足夠的糧食打持久戰,我擔心的是孝恭那邊,他軍隊以蜀軍為主,久不歷戰,能否敵得過騎射精銳的北方軍,如果他敗了。李靖軍隊回師弘農,我這邊也支援不住。”

“似乎楊元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長孫無忌道。

李世民搖搖頭,“不是他意識到這一點。而是他就是這樣刻意安排。你看他現在駐兵宜陽縣,遙遙和我對峙。並沒有和我一戰的意思,由此可見他也是在等東線的勝利,他和我一樣清楚,我們的弱點在哪裡?”

說到這裡,李世民終於下定決心,“我還是要勸父皇出兵,就算兩三萬人,只要從潼關方向給隋軍施壓,也許能改變目前我們的被動局面。”

。。。。。。。

正如李世民的判斷,楊元慶確實在等待東線李靖的訊息,一場大的戰役,並不是兩軍一擁而上,一場廝殺後,誰勝誰負就結束了。

這場大戰牽一髮而動全域性,事關整個中原的得失,甚至關係到整個國力的削弱,所以楊元慶一樣面臨巨大壓力,他同樣不想輕舉妄動。

大帳內,楊元慶對從太原趕來的特使魏徵道:“你回去轉告紫微閣的相國們,這場戰役不會那麼快結束,快則一個月,慢則兩個月,希望朝廷能全力支援這場,一旦我們獲勝,我們就能拿下大半個中原。”

魏徵欠身笑道:“大家也不是催促加快戰局,只是殿下久在中原,對朝政多少有點影響,很多事情因為缺少殿下的批准而無法實施,而且有些大事更是需要殿下參與商議。”

楊元慶點點頭,“這個問題我也明白,我會在一定程度上放權,給紫微閣更多決策權,一些需要商議的大事,也請他們等一等,等我回去後處理,另外,我聽說突厥使者來了,有這回事嗎?”

“回稟殿下,確實有突厥使者到來,說是他們處羅可汗病重,不過我們聽到的訊息,卻和突厥使者所說不同。”

楊元慶眉頭微皺,“你們從哪裡得到訊息?”

魏徵道:“我們是從南遷伏乞泊的突厥部落那裡得到訊息,說是因為處羅可汗大舉進攻北方突厥,在一次交戰中被流矢射中額頭,現在傷勢很重,很有可能不保,突厥將面臨一次重大事件,聽使者的意思,突厥準備考慮換可汗了。”

楊元慶揹著手半晌不語,歷史上,處羅可汗病逝後,便是頡利可汗登位,這是一個極有野心,也很有才能的可汗,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