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愛好音樂的人,都知道有一個超牛逼的音樂獎項,叫格萊美。

它的地位就相當於電影界的奧斯卡獎,學術界的諾貝爾獎。

但是一轉回國內華語樂壇,歌迷們就可能對各個音樂獎項一臉懵逼,分不清到底哪個才有影響力。

曾經名氣最大的一個獎項叫灣灣金曲獎,始創於灣灣,是華語樂壇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音樂獎項。

與電視劇的金鐘獎、電影的金馬獎合稱三大獎項。

這個獎項早期在以灣灣音樂為華語音樂主體是非常專業的音樂獎,也是最早對於編曲、作曲、作詞、音樂製作人等獎項的權威釋出者,給華語音樂曾經做了很大的貢獻。

但是隨著他們的不斷作死,金曲獎也快速喪失它的公信力。

簡單歸納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地域性保護導致不公平。

隨著內地音樂迅速發展,各種專業向音樂人層出不窮,與灣灣日漸低迷衰落的音樂市場形成鮮明對比。

金曲獎的地域性保護行為,就成為了阻礙其公正性的一大原因。

其二、金曲獎評委水平參差不齊。

老一輩的評委陳化,新一輩評委沒有說服力,簡單來說就是那些評委已經老了,和網路口碑脫軌。

其三:金曲獎迷之操作不斷,各種越過紅線作死。

而且金曲獎已經作死多次,幾乎每年都有小動作。

尤其是到了05年以後,它越發像是一個戾氣的發洩處。

不論內地歌手貢獻了多好的唱功和作品,都得聽那些灣仔諷刺、挖苦內地音樂,含沙射影著實噁心人。

這些原因綜合下來,導致金曲獎越來越被內地歌手抵制,也成為它衰落和失去權威性。

除金曲獎之外還有一個龍國音樂金鐘獎,創辦於二十一世紀元年,是多箇中字頭部門共同主辦的音樂界綜合性專業大獎。

它與戲劇梅花獎、電視金鷹獎、電影金雞獎並列的國家級藝術大獎。

因為這些中字頭部門的特殊性,也直接或間接地造就它獎項設定的特殊性。

其中表演獎就包括七大賽項,分別為二胡比賽,民族管樂比賽,鋼琴比賽,室內樂銅管\/木管五重奏比賽,聲樂演唱比賽,合唱比賽,流行音樂大賽。

也就是說除了終身成就獎外,其它獎都是透過比賽來評選的。

但這種比賽的侷限性非常大,特別是在這些看重關係、資歷的部門更加被進一步放大。

功成名就的明星就不會降下“身段”去參加這種比賽,這就導致最後出現在頒獎舞臺上的多數是新面孔。

尤其是這種比賽的宣傳和炒作熱度非常有限,先天註定它的影響力無法持續擴大。

但凡有眼睛的人都知道,娛樂業是聲望產業,知名度就是號召力。沒有明星到場就沒有眼球的滾動和鎖定。

同樣都是音樂獎,格萊美音樂獎就能受到全球音樂人和觀眾的注視。

它設定了年度最佳專輯及唱片獎,年度男、女歌手獎,年度最佳樂隊或組合獎,年度最佳搖滾男、女歌手獎等等。

這樣就不愁在頒獎活動中沒有滿場滿臺的明星了,而明星就是吸引力和炒作的根源。

它之所以能夠為世界音樂人津津樂道,除了它的權威性與公正性外,就是它的廣泛影響性:

大量歐美歌壇巨星登臺獻藝,鷹醬人運用自己擅長的舞臺藝術和技術手段,透過電視向全球直播,使格萊美的頒獎儀式成了風靡世界的娛樂活動。

在它巔峰時期,一場頒獎活動能吸引全球近二十億人觀看,可見其影響力之恐怖。

正因為它牛逼,所以國內也出現了模仿它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