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是希望孩子在各方面都要做到最好,可是這又怎麼可能呢?孩子總是聽到家長說,“你看,別人家的誰又怎麼怎麼”,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會因此而知恥後勇,反而是會心懷怨恨,特別是本來自己已經很努力的做到最好,本想得到表揚,卻反而還是被數落一頓的時候,心裡的失落簡直讓人發瘋,“別人家的那個誰那麼好,你去找他當兒子啊,哼,只是可惜了。”估計很多的孩子心裡都這樣想過。
在林傑的《別人家的孩子》發表之後,有很多的家長都在反思,是不是對孩子要求太嚴格了,現在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已經有問題了。很多的教育工作者也在大聲的呼籲,要給孩子更多的呼吸空間,要對孩子進行鼓勵教育,以實現教育方式的國際接軌。
而更多的學生也是對林傑大加讚賞,不僅是因為他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更是因為他敢直接當著那麼多的人說出他有很多的缺點,他並不是完人,他也不準備做一個各方面都完美無缺的人。這種無畏的勇氣不僅讓大家佩服,更讓大家好像在黑暗之中看到一道閃亮的閃電一樣,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原來我可以不要求做一個完人,我也可以有自己的一些缺點,我可以不用永遠揹著父母的沉重期望而努力前行。這是以前的學生們不敢想象的,雖然大家也許在實際中就是這樣做的,但是敢把自己心裡的想法這麼大聲說出來的林傑確實讓很多的人欽佩和崇拜。
在《別人家的孩子》發表了之後,這個小學並沒有多大的改變,但是在外面,很多的人已經開始知道了“林傑”這個名字,也有很多的同齡人開始好奇這個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小學生。
這次的《我是阿》並沒有上一篇《別人家的孩子》的影響大,因為很多的學生都還沒有接觸過這篇要到高中時候才會學習的著名文章,更不懂得阿代表了什麼,諷刺了什麼,小說的深意並不是現在還沒有接觸過的學生所懂得的,更多的學生也只是把他當成一個悲劇,一個笑話而看待,理解不了阿的悲哀。所以也就理解不了這篇文章要為阿翻案,或是說從另一個角度解讀所帶來的劇烈影響。這影響雖然更多的只是在教育界和文化界。
一部分的學者是激烈的反對,他們認為這篇文章完全是在宣揚那種頹廢主義,完全沒有體現學生應該有的積極向上,而這種為反面角色翻案的行為更是應該被堅決的反對。如果不是因為作者只是一個十多歲的小學生的話,他們肯定會喊打喊殺的,要講這種逆歷史潮流而懂的人掀翻到歷史的故紙堆裡去。
而另外也有一些專家學者肯定了這種行為,他們認為阿並不是一個反面角色,更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丑角,他只是魯迅先生根據中國人的人格特點提煉出來的典型人物,他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只是一個具有那方面人格特徵的群體的代表,他不僅存在於那時候的中國,也存在於現在的中國,就在我們中間,就有很多人仍然具有阿的一些人格特徵。魯迅先生創立阿這個人物形象也不是為了簡單的消滅他,因為他也是消滅不了的。而是因為希望可以我們能引以為戒,改進其中的一些地方,讓我們的人格得到完善。人的性格其實並沒有絕對的錯誤和正確,就像阿的“精神勝利法”一樣,我們看起來很可笑,也把它當成是阿這個人物悲劇人生的根源和表現,但是我們從另外一個方面又可以看到,正是這“精神勝利法”讓阿保持了基本的內心平和,從而沒有被殘酷的現實逼得精神失常。所以我們必須更加全面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