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有個條件,那就是自己出資蓋的房子,只有自己有權利住,其他人沒權利跟自己擠。

梁朝明的這個提議,讓大隊長一下子開啟了思路,對於梁朝明提出的條件,自然也沒有提出異議。

畢竟對方說的也沒錯,自己花錢蓋的房子,憑什麼還要讓別人擠進來?

就算是掏房租也不行,真要是願意跟別人擠著住,那現在這樣不就挺好的嗎?

反正他是老知青,那屋子裡的炕上原本就有他一個鋪位,沒鋪位的是這些新來的知青,跟他這個老知青可沒關係。

大隊長想明白了這一點,便點了頭,同意了他的要求,還讓他統計一下,看看還有誰願意自己掏錢蓋房子的,都可以報名。

現在有四個人沒法安排,只要再有四個人願意自己蓋房子,那知青院就能夠住得下了。

至於說蓋房子需要的地基,都不需要村裡再另外批地方,反正知青院的院子夠大,再起五間房子沒問題,實在是不行,可以再往外擴一點。

反正外面是自留地,縮小一點也沒什麼。

更何況在大隊長目測看來,現在只是分出四個人來蓋房子,院子裡的面積是足夠的,但問題是有沒有那麼多人願意拿出錢來蓋房子!

畢竟他們只是來下鄉的知青,人人都抱著一個可以回城的夢想,沒有人想在這裡紮根。

真要蓋了房子,那等到可以回城離開的時候。房子可是帶不走的,到時候還不是最後歸了村子!

而蓋房子需要的可是真金白銀的票子!

梁朝明作為知青隊長,這事自然義不容辭,不過也只有新來的一男一女兩個知青,願意自己掏錢建房子,其他人沒有願意掏錢的。雖然農村建的都是土坯房,只需要用少量的石頭打地基。

木料可以在村集體那裡買,比在外面買要便宜許多,但算起來差不多一間房也要35元左右才能蓋得起來。

如果還要加火炕,灶臺土爐這些,那費用就會相對更高一點。

在這裡生活了一段時間的老知青們,依舊手頭拮据,平日裡吃東西都是摳摳搜搜的,有的人甚至還要省下自己一部分口糧補貼家裡,根本拿不出這麼一筆錢來蓋房子。

新來的知青因為剛到這裡,手裡還有點錢,但也要算著以後的日子該怎麼過。

畢竟工分是要換口糧的,若是工分掙的多還行,若是掙的不多,說不定自己的口糧都不夠,到時候還要再用錢貼補進去買糧。

何況初來乍到,還有許多東西需要添置,算起來到處都是用錢的地方。

因此才共有這三個人自己掏錢建房。

這樣還有一個人沒有地方住,就只能安排進老鄉家裡,每月掏租房費住了。

不過對於這個名額,沒有一個願意的。

最後大隊長沒法,只得讓人去大隊部弄了幾塊板子,勉勉強強訂了一張簡易的木床,暫時先安排進了知青宿舍裡,算是多加了一個鋪位。

雖然這個鋪位是單獨的,不用跟其他人擠在一起,但也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冬天的時候會特別冷。

要知道這裡偏北方,冬天的時候溫度是很低的,沒有火炕日子會很難熬。

新來的不懂,還為自己有一張單獨的鋪位,又不用掏錢而沾沾自喜。

統計了要建房的人數,又收了錢,將這份錢交到了大隊長手裡,大隊長這點就安排人過來測量建房了。

不過受知青院寬度的限制,其實他們建的這一間房要比普通的一間房小一點。目測也就是有個七八平米的樣子,不過一個人住也足夠了。

房子建好後,梁朝明又請人盤了火炕,土灶。

這樣就有理由自己一個人單獨開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