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玉都不信,更遑論是作為一家之主,要為子女後人考慮的長孫無忌了。

李承乾是死了,可這後宮裡頭,還有個李治,遠在安州隱忍不發,虎視眈眈的吳王李恪,只要李泰一日沒有登上皇位,別的繼承者就一日有翻盤的可能,不論是誰,多了長孫無忌這個助力,都將成為李泰的大患。

宋心慈這件事,看起來是小,可沒準就會成為一個導火索,徹底引燃了長孫無忌的憂患之心,讓他倒向別的陣營。

“便是沒有這些,長孫無忌也從來未在我的船上,”李泰握緊了遺玉的手,申明瞭立場,“以前不會,現在不會,將來,更是不會。”

他目光有片刻的陰沉,是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事,那件事之前,他是還有想過要拉攏長孫無忌,可在那件事後,就再沒有過這種想法。

又一陣風吹過來,遺玉有些冷了,便傾身倚在他肩上,吸了口這夜晚沁涼的空氣,遲疑道:

“我是覺得,宋氏這件事並非是偶然,她同我二哥也糾纏了三四年,要被發現,早就該被人發現了,可是為什麼不早不晚,要趕在這個時候,還越鬧越大?莫非是有人瞅準了利害,故意挑撥,想借由這件事,謀算什麼?”

她話音落下,就察覺到李泰背脊一挺,她坐直了身子,抬頭去看他,目光裡帶著問詢:

“怎麼了,你是不是想到了什麼?”

李泰沉默了半天,嘴唇快要抿成一條直線時候,才幽幽開口道:

“今日早朝上,父皇提過要御駕親征,討伐高句麗,遭到眾臣勸阻,才未定計,若我沒有猜錯,明日早朝時,定會有人提說,要我代父皇出征。”

第三五零章高句麗

事情果然不出李泰所料,第二天早朝時候,皇上又一次提起御駕親征之事,在一片反對聲中,有幾人發出了不同聲音,拿出四年前征戰高昌突厥一戰大勝之實,推舉李泰再次出征。

“依下官之見,憑那高句麗小國,由聖上出儀離京,實為太過,不如由太子殿下率兵,十四年時太子遠征高昌,那一戰可謂是”

那幾位大臣是將李泰一番誇耀,表面上,是十分看好李泰代父出征,但實則,在此之前,朝中眾臣對於大舉興兵攻打高句麗的前景多不看好。

位於漢江流域的高句麗國,是從三國時期興起的民族,歷史由來六百年,鼎盛時期,也曾在漢江流域稱王稱霸,但在將近一百年前被鄰國新羅和百濟聯手攻打之後,逐漸奚落,就是這麼一個一步步走向衰敗的王朝,卻在前隋大國的攻打下,屹立不倒,三十年前,隋朝大軍曾有百萬相攻,最後於遼河覆沒近三十萬,最終未能成武。

有人曾說,在隋朝末期,導致前隋滅亡的諸多民變,便是由於隋朝對高句麗的興兵不當,致使國力銳減,最後走向滅亡。

就是李泰自己,也並不贊成在此時不遠幾千裡對林海之濱,易守難攻的高句麗大舉動兵。

但是皇上一意孤行,不聽眾臣勸阻,是要親征高句麗,近年他偶發病症,幾次免朝,眾臣又豈會答應要他帶兵出征。

這幾年,李泰在朝中的勢力日益穩固和壯大,本來是不敢有人把他往這件事上湊的,但今日卻一反常態,有人起了個頭,朝中一些平日不怎麼發表意見的大臣,竟都紛紛效應,一時間,朝中風向傾倒,是把話題從要不要皇上御駕親征高句麗,轉換到要不要太子殿下帶兵這件事上。

有昨日遺玉的猜疑,李泰想當然知道這該當是誰的功勞,在一片議論聲中,側頭瞥了一眼位於右列重臣之首,那垂耳恭聽,並不言論的人影。

李世民高高坐在龍椅上,是將殿堂下的眾人神態一覽無餘,他索味了一番,拂袖起身道:

“好了,你們吵吵的朕頭疼,時辰不早,這件事明日再議,李泰,你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