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經的表情:“可今天晚上倘若真的有人盯上了貴主,這一鬧李光弼顯然會被人盯上,若要轉調朔方,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我看赤畢那樣子,說不定本就是正在替阿弟尋訪可用的人才。既然如此,那李光弼不是還未從軍嗎?實在不成,用個法子激他去朔方遊歷,這不就行了?一個僕固懷恩,一個來瑱,全都是主動送上門去的,現如今再送上門去一個,阿弟直接闢署或奏請為官,難不成宰輔還能駁他這個面子?李林甫就算再強勢,對朝中百官興許能壓制,但對於一鎮節帥就不能那麼幹了。要知道,阿弟在上書陛下的時候,慷慨激昂地說願意長守邊疆,御羌狄於國門之外!”
固安公主在天亮之後平安回到了玉真觀,赤畢也回到了自己的居所。至於昨夜那一場突發事故,卻還正在不斷髮酵。那本就是一場試探的戲碼,武侯們把人押走後就把這些倒黴鬼一個個都放了,可誰曾想李光弼本就是嚴謹細緻到極點的人,竟是親自去了京兆府廨探問,得知根本沒有這樣一批鬧事之徒被送到這裡,他頓時大怒,折返回群賢坊後便向那些武侯興師問罪,一番義正詞嚴地擺事實講道理後,竟是又驚動了金吾衛。
到最後,群賢坊那些武侯可算是倒大黴了,受到申斥乃至於降職的不在少數。
當訊息輾轉傳到李林甫耳中時,他登時沒好氣地沉下了臉,但轉瞬間又露出了若無其事的表情。
“不過都是些小角色,無需介懷,那李光弼不過一降胡之子,不必理他!”
以李林甫如今的地位,即便李楷洛還在世,他也可以不放在眼裡,更何況如今一個尚未釋褐的李光弼?於是,他這一句話就把這麼一件事給丟到了一邊,隨即方才沉聲吩咐道:“周子諒那的火候差不多了,這把火也該燒起來,讓人看看天子之心究竟是向著誰!”
就在天子處置朔方三將之後不多久,幽州張守珪傳來了大破契丹的捷報,而不數日之內,河西竟也傳來了大破吐蕃的捷報。儘管大唐和吐蕃和議之後,河隴已經太平了好些年,可小勃律始終是梗在李隆基心頭的一根刺,在他看來,吐蕃不顧小勃律乃是大唐屬國悍然攻取,無疑不尊重他這個大唐天子,因而先頭河西節度使崔希逸麾下一員屬官進京面聖時獻上了破吐蕃之計,他立刻動心派了內侍前往河西。果然,一場勝仗如期而至,讓他揚眉吐氣。
至於這一場仗是大唐先攻,他根本就不在乎。橫豎是吐蕃先行毀約,難道還不許大唐出兵震懾?
兩場大捷也讓李林甫瞅中了機會,只要各地邊關大捷不斷,天子對杜士儀的關注度自然而然就會逐漸降低。因此,他一掃從前張九齡在任時對邊將軍功的抑制,無論張守珪還是崔希逸,他都對他們讚譽備至,對封賞亦是大方,一時間,李隆基自然更加認為李林甫身為宰相卻虛懷若谷。不但如此,如今貴幸一時的御史大夫李適之等人,李林甫全都曲意交往,更讓李隆基覺得李林甫雅量寬宏。
就在朝中上下看似一團和氣的時候,李適之卻突然在天子面前捅出了一件事。他直奏監察御史周子諒拜訪自己時,言說宰相牛仙客不稱職,這下子頓時掀起了軒然大波。早在李隆基任用牛仙客之初,諸如小吏出身的牛仙客不稱職的論調就不絕於耳,如今牛仙客上任已經快一年了,卻仍有人在背後這樣指摘,李隆基自是為之大怒。他也不令旁人去審,親自升興慶殿,令五品以上文武全數到場,招來周子諒當面詰問。
可憐周子諒哪曾料到自己本打算請李適之打頭炮,卻被人反手賣了,站在大殿上只覺得孤立無援,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哪還有平日的倜儻風流。一時間,他本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