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聲討黃巢,宣佈反正歸唐。緊接著,忠武鎮、金商、奉國、忠國幾鎮也跟著宣佈反正,關中的諸鎮更是齊齊變換旗號。

城頭一夜變幻大王旗!

李璟號令一出,各鎮響應,紛紛反齊歸唐。

鄭畋乘熱打鐵,當月立即親率鳳翔軍出兵關中外圍的一些要點,那裡尚駐有數萬名駐防神策軍與博野軍。朝廷撤離關中後,這些軍將跟當初潼關守軍一樣,頓失根本,糧草無繼,鄭畋將這幾萬人馬全部收編,招入鳳翔軍中,頓時,京西重鎮,本只有兩州的鳳翔軍,一下子兵強馬壯,成為關中諸藩鎮之首,擁兵五萬。(未完待續……)

第772章 秦晉之好

河中鎮。

魏晉時代稱蒲阪,位於現代山西西南部,轄有河中府,絳州、慈州,晉州,隰州,共一座四州。河中鎮擁有一府四州,是為重鎮。其地位於唐朝的五京中的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和北都太原的中心,位置極為重要。特別是蒲阪,這裡的蒲津更旬要道,聯結關中與河東,甚至是關中長安入河東太原,然後可以出井陘,直入河北。

蒲阪大橋,更是潼關的北側門。

河中居於三京中間,西南是長安,東南是洛陽,北上是太原,都相距不遠。而且河中鎮不但戰略地位極重要,河中還擁有安邑和解縣兩大鹽池,一直都是中原地區最大的食鹽產地。在此時,兩鹽池每年光是向朝廷上繳的鹽稅就達到了近兩百萬貫。這對於此時朝廷每年只有千萬貫左右收入的朝廷來說,兩池鹽利點到了差不多兩成,這完全就是朝廷最後一隻聚寶盆,金飯碗。

而在諸鎮割據的晚唐此時,擁有著兩池的河中鎮,也因此富裕無比,堪比淮南相提。

而如果說鳳翔鎮是長安西邊屏障,那麼河中就堪稱是長安的東北門戶,而且無論是地盤還是富庶都遠超鳳翔。鳳翔鎮有鳳翔府,是西京,河中鎮雖然沒有陪都,可河中府也是天子駐蹕之一,擁有大唐十府之一。

河中鎮如此重要,因此歷任節帥一直都是朝廷委派文官擔任節帥。不過河中軍富裕,兵強馬壯,也就因此難於兵驕將扈。稍有不滿就兵變軍亂。黃巢之亂後。天下震動。朝廷威望越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河中的著將領王重榮兩次兵變,連續趕走了兩任節帥,最後成為河中節帥。

為了穩固自己的帥位,王重榮在黃巢打入洛陽之後,立即就倒戈歸附了黃巢。

不過王重榮投奔黃巢,也不過是為了借黃巢之勢,以固自己的地位。卻是沒有真正打算給黃巢賣命的。不過黃巢本身就是鹽販子出身,哪能不知道河中兩鹽池的巨大經濟利益?

對於王重榮,黃巢沒怎麼放在眼中。對於王重榮的歸降,也並沒有足夠重視,反而是將河中鎮當成了他的搖錢樹。在洛陽稱帝后,黃巢派往河中徵稅、徵糧的使者絡繹不絕,短短半年多,派去的使者就多達上千人之多。甚至還幾次下旨,要王重榮率軍隊聽調。

王重榮本來是想找黃巢借個勢,可誰想卻給自己找來了個祖宗。

這自然就是滿意了。而原本在唐朝時就跋扈不已的河中軍,如今在齊朝下。卻要被如此壓榨,底下的將士當然也極大不滿。不過當時黃巢勢大,東征西討,甚至攻破潼關,佔領長安,迫使得王重榮等河中將士也只得咬牙忍受,可心底還是後悔不已,對黃巢更是怨恨萬分。

本來按晚唐慣例,河中鎮做為北方重鎮,處於防遏河北藩鎮的前沿,他們是很少像朝廷繳納稅賦的,收上來的錢糧幾乎都是用來供養本鎮的軍隊。唯有兩池鹽利巨大,河中鎮和朝廷分享鹽利,朝廷拿的稅,其實也不過是大家預設的分成比例而已。

可是現在,黃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