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聽聞齊靈公死了,就撤軍而返,這叫不伐喪,歷來為後人所稱道。”
“如今握衍朐鞮剛剛崩殂,我們不顧其他而興兵征討,不但是不義之兵,受到別人嘲笑,而且恐怕勞而無功。”
【注:《chun秋》是儒家的經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以來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
第54章朝堂爭論(二)
蕭望之的話引起了很多人的議論,楊惲就笑:“什麼崩殂,握衍朐鞮是自個用刀子抹了脖子,自殺的好不好?”
蕭望之不理這些,繼續說道:“我大漢泱泱大國,素來行禮儀、倡導教化,豈能和蠻夷之邦國一般見識?”
“因此,臣竊以為,如今我們應該告知匈奴屠耆單于派來的使者,答應他們的和談友好,並且派人去匈奴去慰問,贈送糧食物資,救助病弱,寬慰匈奴民眾,彰顯大國風範。”
“陛下,仁者無敵,以德服人,這才是王者之道,德之盛者也。”
蕭望之的話說完,重新站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劉詢沒有說話。
楊惲瞧著蕭望之笑笑的說:“蕭大人,你這和談友好,去匈奴慰問,贈送糧食物資,彰顯大國風範的話,也就是在今天說說,不然,呵呵。”
蕭望之縱然一再對楊惲忍讓,這會也被惹起了火,不禁問:“楊大人,不然怎麼?請賜教。”
楊惲聽了蕭望之的話卻看向一邊,不吭聲了。
蕭望之一向以有涵養聞名於眾人,此時卻對楊惲沒了耐心,劉詢看在眼裡,心裡好笑,就問:“楊惲,你有話就說,語出一半而返,吞吞吐吐,卻是何故?”
楊惲聽到皇帝問話,就站了出來:“皇上,臣並非故意說話留一半,只是實話說著不好聽、太刺耳。”
“臣一心為公,雖然不能熟讀chun秋,但是從來勵志做一個謙謙君子,有些話害怕蕭御史誤會,所以就不說了。”
“哦,你說說看,依朕以為,蕭御史不是一個呲牙以報的人。”
楊惲聽了劉詢的話,就說:“皇上,臣領命。”
“蕭大人,皇上要我對你說,我就直說了,握衍朐鞮幾個單于窩裡鬥,屬於弟兄們打架,死了的好,咱們不看熱鬧也就是了,你卻說給他們送糧食。”
“這些言語,也就是在如今,聖上寬容,不和你計較,要是放在從前,別人答應不答應,恐怕張騫、蘇武等人就不會答應!”
楊惲一說,宣室殿裡頓時譁然。
張騫,字子文,漢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拜中郎將,出使烏孫,至大宛、康居、大夏等國,被匈奴單于囚禁數十年才婉轉回到大漢。
蘇武是汗武帝時大將軍衛青的部下蘇建的兒子,在四十歲時以郎官的身份持皇帝旌節出使匈奴,但被匈奴王扣留,被逼牧放羊群,匈奴單于揚言要公羊下崽才釋放他回國。
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四十歲出使匈奴,六十歲才返回大漢,當時大漢舉國民眾夾道相迎蘇武回國,國人皆以國士之禮對蘇武。
楊惲冷然道:“張騫,我就不說了,蘇武蘇典屬國以使者身份被匈奴人擒拿,囚於北海郡,十幾年無論酷熱嚴寒,只有一件單衫蔽體,吃的是老鼠、野果、草根,遙望長安,心何淒涼!”
“趙老將軍也在殿上,請大家看看,趙將軍當年和匈奴鏖戰,身上有多少處刀劍傷口?這些傷口又是從何而來?”
“難道我們要好了傷疤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