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姓和貨物都聚集在一起,雙方互相交換之後離開,從而使得雙方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貨物。
這句話背後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大道理,不過卻是在描述一個現在來看很普通的現象——交易。葉應武選擇這個作為經義的題目,顯然是想要強調商貿在大明現在國內佔據的主要地位,並且願意就這個現象來聽取考生們的不同意見,聽取這些未來的大明棟樑們對於商貿發展的看法。
無論是批判也好、鼓勵也罷,葉應武顯然更想知道的是,商貿在大明的日常中到底已經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這是一道經義題目,但實際上已經開始結合大明的現有國情。
這也更能看出來葉應武對於策論與實用之才的看重。
看著鄧光薦小心翼翼的將題目寫下來,葉應武接著說道:“策論之題目,就以此為題。”
鄧光薦和劉辰翁緩緩抬起頭來。
葉應武沉聲說道:“北宋與金人盟而復燕雲,奈何終成虛夢;南宋與蒙古人盟而入河洛,亦是煙消雲散。論國土之收復,當何為最重?”
鄧光薦和劉辰翁的臉色一變。陛下這個題目,分明就是在將剛剛滅亡沒有多久的前宋拽出來狠狠抽臉。這對於朝野之中還對前宋懷抱憐憫之心的人不啻於重創。
畢竟大明和其餘朝代不同,實際上是在蒙古人滅亡了前宋之後從蒙古人手中搶回來的江山社稷,所以實際上並不用和漢唐那樣或有或無的抹黑前朝,從而宣告自己的正統性。如果這個考試題出來,難免會引起爭議,而作為主考官的劉辰翁和鄧光薦都是宋人入明,弄出來這樣的題目,嚴重一些恐怕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葉應武霍然站起來,手撐桌子,沉聲說道:“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劉辰翁和鄧光薦頓時打了一個寒戰。
兩個人都是讀書人,自然一下子聽明白葉應武引用的這句《詩經》到底是什麼意思。對於這句話,解釋最清楚的當然是前唐杜牧的《阿房宮賦》。(未完待續。)
第五百二十七章 日月重開漢唐天(上)
ps:2017年新的開始,求砸月票、推薦、打賞!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阿房宮賦》中短短几句話,已經將葉應武想表達的意思揭露的一清二楚。葉應武並不是不知道現在朝野之間對於前宋還有念想,甚至就把大明看作另一個大宋,認為大明完全可以仿照前宋的模式,所以對於葉應武進行的軍事改革和文官制度改革頗有微詞。
這些人之中最激烈的那一批已經在上一次南京城的動亂中被消滅,但是並不代表守舊派的勢力就有所減弱,畢竟很多人實際上更多的只是懷有念想,所以根本不知道他們在關鍵時候到底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尤其是紙鈔的推行受到阻礙,更是給葉應武一個警醒。就是他雖然在朝野頗有威望,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的官員士紳就會聽從他的命令,乖乖的跟著葉應武一起進行變革。
華夏民族本來就是安土重遷的民族,除非真的被生活所迫,一般不會離開祖居之地。而一般這樣的民族在制度的革新上都會有所停滯,遠遠沒有在風口浪尖打拼的海洋民族勇於變革、敢於嘗試。所以朝野對葉應武的信任是一方面,對於新事物和新制度的接受又是另外一方面。
推行紙鈔尚且遇到這麼大的阻礙,葉應武之後的政策又會怎麼樣?
所以葉應武在出動六扇門、禁衛軍這些後世稱為“國家暴力機關”的組織前去推行紙鈔的同時,也必須給這些思想守舊的人一個警醒,那就是現在的大明絕對不是中興的大宋,大宋的制度在三百年中讓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