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是陶副主任率領的十二萬主力,每天就至少要消耗八千斛的軍糧!就這,都還沒有算上民夫口糧、路途損耗和戰馬精料這些其他開支!
消耗如此巨大,徐州本土雖然富庶,陶副主任控制的土地也已經算是廣大,但是受這個時代的生產技術、生產力、道路交通和運載手段等等影響,這樣的消耗對徐州軍而言還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負擔,鐵公雞陶副主任更是暗暗心疼不已,只恨不得是一天滅袁譚,兩天定冀州,三天平匈奴,四天就一統北方三州!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僅僅因為預料外的冬天嚴寒,徐州主力就在鄴城戰場上浪費近兩個月時間,再加上攻邯鄲和迎戰幽州主力花費的時間,徐州軍隊實際上用了兩個多月時間,才達到了一半的既定戰術目的,利用漳水堵住了袁譚軍的所有突圍道路,至於何時才能達成既定戰術的最終目的,取下袁譚公子的項上人頭,奠定迅速平定北方三州的堅實基礎,那就是誰也不知道的答案了。
陶副主任不知道何時能夠取下袁譚公子的項上人頭,是因為陶副主任不知道鄴城裡的糧食還有多少,還能讓袁譚軍支撐多少時間,但是從袁軍眾降將交代的情況來看,這是一個絕對不容樂觀的問題。因為鄴城裡的存糧相對還是比較豐足,至少夠三萬袁譚軍的兩月之用,其後在突圍過程中雖然有所損失,但是城內守軍的數量也隨之大為減少,必需的糧草開支也隨之銳減,再加上鄴城城內的民間存糧,陶副主任初步估計,自軍想要熬到袁譚軍糧斷自滅,最樂觀的估計也至少得要三個月時間!
如此漫長的時間徐州軍隊雖然也耗得起,但是陶副主任還是覺得這樣的時間太漫長了。也太浪費軍需開支了。所以再次重創了袁譚軍的突圍隊伍,也基本確認了袁譚軍再無力量發起類似的突圍行動後,陶副主任就開始考慮兩個節約時間的策略了,一是以武力強行拿下鄴城和袁譚的首級。儘快結束鄴城戰事。二是留一半主力困鄴城。分一半主力北上冀州腹地,攻取冀州腹地的各處郡縣。
正開始盤算這個念頭,沒過幾天時間。臧霸偏師忽然派人送來訊息,說是自軍雖然順利拿下了安平郡治信都重鎮,但是安平郡的北部諸縣卻被袁尚軍收取,同時袁尚軍還已經拿下渤海與河間兩郡,拔除了那裡不肯臣服的袁譚黨羽,集兵於饒陽和安國一帶,似乎有北上幽州或者東進中山的企圖。而更讓陶副主任無法忍受的是,袁尚竟然還致書臧霸,要求與臧霸協商安平郡的歸屬權,擺出想讓臧霸交出安平南部的架勢。
考慮到老丈人在北方三州的內部多少還是有一些忠心臣子,為了不讓三舅子無法制約,陶副主任立即傳令邯鄲守軍,命令守將曹性立即釋放蔣奇和牽嘉等人北上返回幽州,去制約和勸說留守幽州的韓珩和牽招,不使他們迅速倒向袁尚,然後又分兵一萬渡過漳水,加強漳水北岸的防禦,提防蔣奇和牽嘉等人胡來,接著陶副主任又立即召集賈老毒物和劉曄等幫兇走狗,商議分兵去攻冀州腹地的各項事宜。
讓陶副主任比較意外的是,賈老毒物、劉曄和荀諶等謀士都反對這個時候分出主力大軍北上,無比熟悉冀州內部情況的荀諶分析道:“以諶之見,我軍現在分兵北上去攻冀州腹地,奪下大片的土地城池難度確實不大,但是糧草補給卻是一個大問題,眼下我軍北上的糧草補給有三個大問題,一,袁家兄弟為了籌措軍糧對冀州腹地橫徵暴斂,冀州腹地的民間存糧已經不多,第二現在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冀州腹地的存糧已盡,新糧卻還沒有成熟,我軍無法就地取糧,只能靠後方補給。”
“第三個原因最關鍵。”荀諶補充道:“冀州是水運發達,我軍糧草可以透過水運送到每一座冀州重鎮城下,可是冀州的兩大河流漳水和清河卻是呈南北走向,其餘河流則是西東走向,從西到東匯入漳水和清河,這也就是說,我軍要想保證航運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