璉的汝州軍真的戰鬥力很強大的話,那他這一行動倒也無可指責,因為還是那句老話——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嘛!

但是還有一個成語呢,那就是量力而行!而餘子璉的汝州軍又是哪種情況呢?

七月二十六日。汝州軍遇上一股近千人的亂匪,與之作戰,絞首一百二十多具。戰後,餘子璉立提拔十幾位作戰奮勇之兵丁,並各賞十金(十兩銀子)。再之後,卻斬殺軍中畏戰與不聽號令的新投首領和兵丁三百五十多人。

因為汝州軍擴充的太厲害,在短時間內根本消化不了,所以除了餘子璉首先編練的一千多兵丁以外,其餘新投的兵丁都是紀律渙散,有些仗著自己勢力大的首領甚至對餘子璉的命令都是陽奉陰違。因此。這次餘子璉就是要快刀斬亂麻般地把這些雜草去除。

所以這場首戰,汝州軍雖然是小勝,但戰後的戰損比卻讓人感到有些可笑了。

不過這麼一來,感覺到餘子璉賞罰分明的汝州軍兵丁皆是肅然,反而是把餘子璉的威信豎立起來了。

在休整了一天。彈壓了軍中騷動以後,汝州軍高速運動。在二十八日解圍一座被三千多農民軍圍攻的鄉間市鎮。在此一役。汝州軍上下奮勇搏殺,絞首八百多,俘虜近千,又是一場大勝。

在得到這市鎮內一百多鄉紳子弟家丁的投靠以後,餘子璉把那些俘虜也擇其精壯編入汝州軍,汝州軍在此時又一躍達到了六千人。

之後兩日汝州軍連有所獲。周圍小股的農民軍和亂匪已經不敢招惹這股明軍了。雖然絞首不多,但是有些散落在鄉間的流民開始投靠汝州軍了。

在這亂世中,其實普通流民的心中已經沒有什麼立場、標準了,在他們的眼裡。只要給一條活路,其實他們無所謂投靠官軍或者農民軍。既然有了這樣一支明軍敞開招撫,那就先投靠過去吧!

而汝州軍的行動也引起了先行進入河南的農民軍注意。有這麼一支明軍吊在身邊,放不開手腳搶掠啊?也受到了擊殺曹文詔、艾萬年的影響,附近的幾支農民軍就聯合成了近四萬的軍隊,向著汝州軍而來,想把汝州軍擊退或者逼走。

這時候進入河南的農民軍並沒有什麼有名的首領,他們所部的戰鬥力也挺差。這道理也很簡單,流民就是要造反也要投靠那些有名氣的首領吧,這樣也能夠在這亂世中活得長久一些呢。

所以雖然集合了眾多人馬,農民軍的那些首領的主要的想法還是把汝州軍給逼走,他們並不想與汝州軍決戰。可是察覺了農民軍的動作,餘子璉卻立刻下令主動迎上農民軍的大軍。

這麼一來,活動不便的農民軍就無法避讓了,他們只能夠硬著頭皮與汝州軍決戰,於是在八月三日,雙方發生了首次大戰。

而人數佔優的農民軍肯定不會畏敵防守的,所以在列陣以後,他們就氣勢洶洶地殺向汝州軍,妄圖用三板斧打敗眼前的這支明軍。

而餘子璉也迥然不同與明朝其他武官那種儲存實力的做法。他把自己最精銳的那一千多兵丁放在了最前沿,並且親自在這一千多人馬身後壓陣,完全做到了身先士卒。

按照餘子璉從汝寧軍這裡學到的東西,餘子璉就把這一千多人分成了兩個方陣,前排火銃、弓箭遠端射擊,後排長槍陣掩護。

所以用這種陣形,只要立定不動,等待著敵軍的進攻,那就會發揮極大的威力。雖然餘子璉的精銳也只是學到汝寧軍的皮毛,但對面的農民軍也是些烏合之眾,所以在一番衝鋒下,損失慘重的農民軍就被擊退了。

餘子璉是毫不猶豫,立刻擊鼓下令全軍衝鋒,被前些天軍法收拾得相當老實的汝州軍新兵丁立刻全軍進攻。農民軍頓時大潰,而士氣上來的汝州軍直接追擊了近二十里才鳴金收兵。

此役汝州軍又是大捷,絞首超過二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