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色列。在此之前,他們從這兩個國家獲悉,它們都同意他們同時訪問另一國。2月,薩特和波伏瓦受埃及《金字塔報》主編海卡爾的邀請去埃及訪問,海卡爾是埃及總統納賽爾的朋友和發言人。陪同他們的有郎茲曼和一名埃及新聞記者。在機場上海卡爾迎接他們一行。他們下榻的飯店距尼羅河只有幾步之遙。第二天他們參觀了開羅博物館,以後又多次參觀,裡面收藏著整整一個古埃及文明歷史。
由於斯芬克司和金字塔早在照片上見過,他們第一次看到它們並不感到特別驚訝。從近處看它們似乎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從沙漠處遠眺,不禁使人讚歎不已:它們好象是抽象派雕塑和超現實主義繪畫。埃及政府撥了一架小型飛機供他們使用。在飛機上他們看到過去一直神往的景色:在一片大沙漠中,一條狹窄的綠洲在其中蜿蜒伸展,那是由尼羅河水灌溉而成的谷地。
然後他們乘船順尼羅河而下,參觀了阿斯旺大壩。阿斯旺大壩向大部分沙漠地區提供灌溉,被稱為納賽爾湖。美國曾拒絕為這項工程提供資金,這導致蘇伊士運河在1956年收歸國有;而蘇聯給予了必要的援助。他們參觀了農場和農村,人們揮舞著旗幟,上面寫著“納賽爾萬歲”、“納賽爾是農民之友”。他們高呼:“薩特萬歲!西蒙娜萬歲!”顯然這是預先組織好了的,但村民們確實對他們有好感。
最後納賽爾總統接見他們,同他們坐在一個大客廳裡,喝著果汁,談了3個小時。薩特談到18個關在監獄裡的年輕人,他們被控企圖重建共產黨。薩特臨來時他們在法國的家屬請他向納賽爾提及一下此事,干預一下。納賽爾表示考慮解決。薩特還沒有離開埃及,納賽爾就把人放了。看來薩特還是很有面子的。
薩特同他談到巴勒斯坦問題。納賽爾的態度是,他並不想透過同以色列打仗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薩特還參觀了在加沙的巴勒斯坦難民營。薩特同巴勒斯坦領導人作了交談。薩特希望能找到一個兼顧巴勒斯坦人重返家園的權利和以色列人生存權利的辦法。而這些領導人有著一些過激的想法和言辭,因此談話氣氛變得緊張起來。
第二部 介入(1939…1970)造反有理(1965…1970):審判美國(2)
結束在埃及的訪問後,由於埃及和以色列之間不通航,薩特他們第二天前往雅典。上午在這個城市轉了一下,隨後登上一架去特拉維夫的飛機。出面邀請薩特他們的是包括以色列政界、大學和文學界在內的接待委員會。總的來說,右翼對薩特抱有敵意,左翼對薩特較為友好。一路上他們看到,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處境是不好的,受到各種歧視,土地被剝奪,在國內被視為第五縱隊,阿拉伯國家則認為他們是叛徒。薩特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從沒有遇到哪個阿拉伯人對自己在以色列的生活感到滿意,從沒有哪個阿拉伯人說他目前享受了一個以色列公民應有的權利!”在訪問的最後一天,以色列領導人艾希科爾接見了他們。薩特召開了一個記者招待會。正如他一路上所做的那樣,在這個最後場合,薩特又談起了巴勒斯坦問題和居住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的處境問題。
在離開以色列飛往雅典時,薩特和波伏瓦的感覺是樂觀的。每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要求都不會接受,但埃及和以色列不需要戰爭,這對它們都沒有好處。但在薩特回到巴黎沒幾天,在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爆發了一場嚴重衝突。一個多月後,埃及宣佈向以色列作戰。薩特、波伏瓦、郎茲曼等人簽署了一分呼籲書,要求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不要採取敵對行動,但他們對結果已經不報幻想了。戰爭最後以以色列的勝利而告終。薩特和波伏瓦對戰爭感到惋惜,同時又為以色列得以繼續生存而感到慶幸。埃及失敗,它還能存在;而以色列一旦失敗,它的生存就成為問題了。他們並不認為──像許多左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