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的得力,政策的對頭,加上局面的穩固,給巴蜀帶來了從未有過的繁榮。再隨著雷曉飛那走出去的策略的深入,讓巴蜀無論是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得益不淺,鼓舞得巴蜀人的勁頭更是十足。

雷曉飛那引進來的計劃也逐步展開,皇太子、丹楓等人,從各處籌來的、雷曉飛需要的各種人才和物件,陸續流入了巴蜀,補充到了各行各業中去。

中原人才開始流入後,雷曉飛就著手興建了許多在巴蜀原來沒有的新行業,如他一早就計劃中的毛皮行業、木材行業等等。行業發展越多,就業的機會就越大,於是,又應了那著名的經濟學的“破窗理論”,因為新興行業這多扇的“破窗”,帶來了更多的就業,也讓市面更加興旺。

各行各業的興旺,必然就帶來商業的興旺。原來中原商人從不踏足的巴蜀,現在變成了商家的必爭之地。中原商人對巴蜀這塊新興的商業熱土趨之若鶩,成批成批地爭先恐後往巴蜀湧來經商。

現狀已經是形勢一片大好了,至於以後的發展呢,雷曉飛也已經擬定了方向,就是在大力發展經濟之餘,也大力發展文化。因為有後世經驗的他,清楚地認識到文化對生產、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鄧主席不是說過了嗎: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沒有文化又何來的科學技術?所以,雷曉飛的下一步就是建學堂。

要建學堂就要有巨大的財政支撐。巴蜀的經濟才剛起步,需用錢的地方多著,所以,現在還不是大建學堂的時機,雷曉飛只能立下了一個規劃,待時機成熟後再實施。

本來,完成了這一切後,雷曉飛的一年計劃已經算功德完滿,他可以了無牽掛地回中原去了。但此時,他卻猶豫了。

不是雷曉飛不想回中原,而是他想起了皇上授予他的職務和對他的厚望。

雷曉飛來巴蜀任職時,只是抱著幫皇太子一把的心態,所以,他跟皇太子提過,只要自己把巴蜀的治理扶上正軌,就回中原來邊做自己生意,邊扶持皇太子這邊的勢力。當時,皇太子也應允了。

不過,隨著雷曉飛去武當山替皇上治病後,他的這個一年計劃與太子的承應好像就有點變味了。

皇上不但收了雷曉飛為義子,還對他寄予厚望,授他為巴蜀和南粵兩地的巡察史。現在,巴蜀的治理雖說已經是上了軌道,而且也定下了長遠的治理目標,但治理的事,又哪有個盡頭?在這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領域,就是窮一世的精力,都不能說你已經治理好了這一方的水土。因此,雷曉飛猶豫了。

在官職上來說,雷曉飛身兼巴蜀和南粵的兩大最高行政職位,既然巴蜀的治理已經上了軌道,理論上,他應該抽身到南粵這個現在的治理及不上巴蜀的地方,進行治理。

問題是按大華現今的局勢,他的這個南粵巡察史還暫時不宜出手,以免過早引起衝突。所以,按目前的形勢來看,他只能留下在巴蜀,盡心盡力地替父皇把這方的水土,治理成父皇這邊勢力的、富饒的大後方基地。

雷曉飛想到了這些後,心中不禁百感交集,既有不得已改變初衷而陷入了這無休止的官場事務中的煩惱,也有背井離鄉感覺的惆悵,更有失去了自由自在的慨嘆。但人在官場,身不由已啊,只有徒呼奈何。

既然暫時不能返回中原,那就只好先做不返回的打算了,雷曉飛為此,作出了一個移岸就舟的計劃。

雷曉飛來到了異世後,所待的地方和所認識的人都不多,他最牽掛的除了丹霞、林採微兩女以外,就是番山墟的那班朋友、親人。

丹霞、林採微已經是自己的妻子,不用說就要把她們調到自己身邊來。雷曉飛還準備徵求番山墟那班朋友的意見,如果他們同意,就把他們也一齊遷移到巴蜀來。

怎麼說,巴蜀現在經過了自己的一番